《知否》作为一部2年前的“陈年往剧”,现在已经很少被人提起,疫情期间,闲来无事,又重温一遍。很多时候的二刷,往往只是重温一些关键节点的 “事件爆发”,与其说是二刷剧集,倒不如都说是在重温看剧时候的自己的情感高潮。“知否”二刷之后,我才真正发现这部剧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我想说,这是一部严重被低评的剧。
《知否》被低评的原因无非简单的两点:1.观众;2.宣传。市场营销理论讲,要以受众为第一对象来制定战略,但是影视行业作为文化领域的分支,不应该以一味以迎合观众为导向,电视剧是观众茶余饭后的消遣方式,但更是时代价值观传播的载体,而《知否》正是因为遵循了这一条,才导致被多数已经被不健康营销观念培养成为“墙头草”的观众所舍弃,他们吹毛求疵,或者责怪剧集拖沓,或者指点演员水平,人云亦云。可是在我看来,如今的影视剧能冠以高超演技的作品实在少得可怜,而《知否》中演员的演艺水平一定在平均之上。至于剧情,萝卜白菜各有所好罢了。
这部剧真正的不凡之处在于对女性价值的关注和讨论,而这种讨论又区别于很多作品粗暴的讴歌,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入侵。前段时间大火的《三十而已》,掀起一股粉丝吹捧,但是这种强势的将所有问题摆在一起展现和突出矛盾的方式,虽然具有冲击力,带来暂时的振奋感,然而它只是一种悲壮的“英雄主义”,我不喜欢,虽然身为女性,但我认为大可不必将女性在社会中“神化”,社会真正需要的是看见每一处应该被尊重和重视的价值以及一个真正意义上公平的环境。
《知否》是典型的女性视角,通过古代男女性的成长、婚姻、政治等全面的角度叙述女性的价值,剧中几乎所有的男性角色都不甚完美,盛弘谨小慎微,有才能,却无大义;盛长柏正直、有情有义,却无趣;顾廷烨,文武双全,可也曾年少轻狂犯下错······通过这样的铺垫,将剧中的女性才能突出,盛弘有盛老太太的筹划和提点,才能一路做到五品,顾廷烨有明兰的劝说,才能入伍从军,飞黄腾达······
而它最厉害的是,虽是家宅内斗,但剧中大小女性人物丰满,上至太后,下至女使都或为家族兴衰出力,或挣扎向前,为自己拼一席之地。太后为保先帝基业,苦心谋划,与新帝一族斗智斗勇,最令我感怀的是,在失败之后,她的大气凛然;沈家犯错得罪京中旧臣时,皇后将家国利益放置在个人荣辱之上,低头请罪,对比其弟弟沈从兴的软弱不作为,编剧轻松的将女性在大局面前的价值观灌输给观众;张氏,豪爽、嫉恶如仇,编剧从英国公独女,后面一句“爹娘养我一场,难道我就不敢杀出去吗”尽显男女平等之意;剧中还有很多出现不多,但足够智慧的女性,孔嬷嬷、品兰、常嬷嬷、房妈妈、大娘子身边的刘妈妈等。剧中诸多的反派也体现着古代女子的不易与辛酸,不同于好多剧中的反派角色单纯恶毒和迂腐,相反他们有着好的头脑,却生活不幸。
盛家女眷,作为剧的主体部分,编剧耐心的交代了其“前世今生”,这种交代不仅仅是对故事主线来龙去脉的梳理,编剧更是将家族兴衰、江山更替融入剧中娓娓道来,在一部看似家长理短的剧中,各种外部因素的叙述非常精准到位,并没有夸大其对平常百姓的影响程度,但是却恰到好处的强调了社会变迁中平常人物的面临的抉择和机遇。虽然对剧中展现的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庸”,我并不赞同,但是作为古装剧,它遵循当时的社会特性却是无可厚非的。剧中三个兰,分别由三位不同性格的女性抚养,刻意弱化了父亲的角色,从最终三个兰不同的命运讲述女性社会角色对于家族传承广大的重要性,剧中并没有过多的用对话之类的语言去做强调,微妙的对比,使观众主动总结,不同的人可以在其中有不同的思考,父亲该如何?母亲该怎样?男性又需要注意什么?
前段时间,俞敏洪一段演讲引起网络热议,他有一个核心观点是说:女性挑选男性的标准决定了男性努力的方向,甚至指出“女性的堕落导致国家的堕落”,在我看来,他的整个演讲确实表达了一种社会需要的声音,那就是女性在社会、家庭中起更多决定性的作用,但没有被整个社会意识到。当然他的演讲很狭隘,因为将结论停留在女性的负面影响将带来灾难。《知否》高明的地方就在于此,传播同样的一种观念,正向的引导一定能够带来更多的关注。剧中盛老太太对盛家家族兴盛的贡献、王大娘子对子女的付出、盛明兰对顾廷烨的辅佐,无一不在正向的肯定女性的作用,引人深思,在对女性有诸多束缚的古代尚且如此,那现代社会中女性的真正潜力又在那里?
剧中为数不过的,由女主表达的女性出路不多的地方也是十分考究的,贺家祖母一身医术,却不能光明正大出诊;侯门的女儿是千金,混江湖的女儿是草寇,男子尚可以科考,女子只能依附家族和男子,没有选择;同样的错误,男子可以改过重来,女子却万劫不复,社会对女子的要求并不因为没有得到平等的社会资源而宽松。剧中明兰有一句“读书无用这话,是男子编出来骗女子的”,让我倍感辛酸,从来都不是社会意识不到女性举足轻重的位置,而只是选择无视,甚至试图迂化女性。
或许在现在,女性已经强势进军到社会的很多方面,但是其真正的力量正在温柔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