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九的第九天我决定着手做我一直想做的事情--记录所看的书中作者的观点和我自己的理解。
这两者都不可或缺,前者可以去确保我真正看懂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不至于像我以前似的,囫囵吞枣,遇到难以咀嚼的段落就跳过去,这不仅很容易错过作者的完整表达意图,甚至可能会与自己原有的思维结合,用自己的想法补充文章,结果还是新瓶装旧酒,还是自己的酒,长期的结果就是造成思维愈发地局限,习惯于用自己的惯性思维解释一切。后者,可以保证我在阅读的时候不停止思考。我是一个很懒的人,并且从小接受听课记笔记的单向接受式教育(并没有推锅的意思),一味的接受而不进行审视批判,那跟我背诗有啥区别(也这是我古诗词学不好的原因)。
我的前言废话终于说完了。下面进入正题吧~
序-做个自由人
周保松是个角政治哲学的大学教授,所以他一直想大家思考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到底想教出什么样的人。
他的答案是:自由人。至于什么是他说的自由人,简而言之就是陈寅恪先生说的独立至精神,自由之思想。
接着,他说说明了一个困境,和鲁迅在《呐喊》开头,是否应该叫醒起火的铁屋里面的人,应该让他们安稳地沉睡死去还是叫醒他们:现实并不容易改变,被唤醒后面对不可改变的现实对他们不是更加残忍吗?这就是黑客帝国里面的红药丸还是蓝药丸的问题。
鲁迅的答案是,这寥寥无几的人毕竟也是一缕希望。
现代大学体系,存在了几百年了,这个问题还新鲜吗?难道数百年来的教育家社会家没能回答好这个问题吗?主要是这个商品社会变化太快,尤其是在香港,这个金融发达的地方,商品与商品的竞争,人与人的竞争,在很多情况下模糊了人各方面的特点,只留下了“能创造多少经济价值”的特征。整个社会取向就像是生产模具,持续不断给步入社会的青年塑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