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自信来源于不断成功的经验。这句话有道理,但也有没意义的地方。
首先,成功本来就很难定义。有人考上了人大附中,旁人说这孩子是未来的新星;有人刚毕业月收入就过万,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有人一年收入百万,他说自己刚刚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成功”这个词就像哈姆雷特,1000个人的眼中有1000种定义。
其次,一些成功带来的自信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下面还是拿我举例。
01.
我初中时数理化学的还可以,中考数学满分,而且三门课程都参加过竞赛,获得过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三等奖和某省初中物理竞赛一等奖。化学也得了奖,但是奖状找不到了,也不记得得的是什么奖了。
确实如很多人所说,当时的我学习起来非常有自信。
后来考到了一所本省重点高中,我去参加了学校里的物理竞赛培训。
问题马上就来了,老师刚开始讲第一章力学,又难又快,我就跟不上。力学讲完之后老师搞了个小测验,满分100,我至今仍记得我只得了45分。虽然很多人分也不高,但有个别神人得了90多分!
没错,我被人碾压。
如果你足够强,你会遇到更强的人,总有人能把你秒成渣。让你在你引以为傲的领域自愧不如,甚至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
这个时候,我的选择是非常顺其自然的:逃避。我跟老师说明了情况,不想学奥赛了,于是我退出了奥赛班。这样我的心里就非常的舒坦了:我是不想学,我要好好学分分钟秒杀你们。
我依然很自信,但这个时候我的自信,在别人眼里更多的是:
自负。
就是自以为自己很牛。
而后来这种自负在被现实各种花式吊打之后,又演化成了自卑:觉得自己完蛋了,干啥都不行。于是我学生时代的状态就是,时而自负,时而自卑,来来回回,折腾不止。
但好消息是,它逐渐趋近于一个状态。
02.
自负,换言之是过度自信;自卑,换言之是缺乏自信。这两个词想必是大家都不想要的。于是我就觉得自信这个东西,它跟自己对自身的认知状况有关。
前段时间读了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里面有三个词吸引了我的注意:
愿望中的自己,感觉中的自己,真实的自己。
当感觉中的自己远超出真实的自己时,表现为自负。当愿望中的自己远超出真实的自己、感觉中的自己时,表现为自卑。
这个事情解释了一个神奇的现象:为什么很多好学生反而容易自卑?
他们的对手太厉害了,他们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他们也被折磨的够呛。
所以你看,绝对不是越优秀就越有自信。如果你内心深处笃定的目标真的像王健林所说,“先挣它一个亿”,那么大多数情况下,你都会自卑。好在大多数人在“一个亿”这件事情上还算能看清现实(笑)。
所以自信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
对自身有较为正确的认识。
03.
我在时而自负,时而自卑,各种折腾之后,逐渐摸索自己的定位,逐渐了解自己的各项能力在人群中属于一个什么水平。这个时候,愿望中的自己、感觉中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越来越靠近。它目前仍不完美,但它逐渐趋向于一种状态,叫做:
不卑不亢。
是的,这四个字可能不算自信,但它可以让人很舒服,让人感到温柔而有力量。这非常重要。
反而,自信变得不是很重要了。
我们每个人在做一件事情时,我们怎么想的,我们是否有自信,没有那么重要。影响最终结果的只有客观上的实力,也就是真实的自己。你是否有自信考上清华和北大,它不是个问题,它不会影响你最后考的怎么样。考试题目不是靠自信做出来的。
元旦时我去见了一位朋友,在席间他语出惊人:
我们都是唯心的,但这个世界是唯物的。
04.
在那条曲线不断趋近于不卑不亢的同时,让我惊讶的是,在我的努力之下我的各方面能力竟发生了一些改变。虽然走过不少弯路,但总体变得越来越好。比如我之前的文章《搞人际关系是否重要》就讲述了这种改变。
这简直让我非常兴奋。为什么很兴奋呢?
因为此时我发现,我目前各方面的能力可能仍不是很强,还是经常被人爆成渣。但是通过恰当的努力,它是可以被改变的,它是可以成长的,它是可以进步的。这种成长让我兴奋。
我们自信的方向错了,自信不是对现在,自信是对将来。
而这种自信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来源于:
我们一开始做的不太好的事情,现在我们做的越来越好了。
我对自己的未来非常有自信。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这一切终将改变。
05.
总结一下本文,一共4点:
1)自信的重要前提:对自身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尽量做到不卑不亢;
2)自信不是很重要,它不影响结果;我们都是唯心的,但这个世界是唯物的;
3)自信不是对现在,自信是对将来;
4)对将来的自信来源于:我们一开始做的不太好的事情,现在我们做的越来越好了。
【参考书目】
书名:《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
作者:李笑来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