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9日星期六
真正的需求
昨天我们去central world玩,在TK Park读完书之后,他们去Toyras玩具店玩,我在外面等他们,时不时的帅帅就过来拉我进去,指着一个玩具说,妈妈,你看这个玩具多好玩,我们可以买吗?他前后给我看了,Iron Man的custome服装,我跟他说,这里的衣服质量不好,穿在身上我怕你会痒,回头等我们去别的地方买。他说,穿了会坏吗?我说很有可能的。这个就放弃了,后来又让我看了直升机,说这个非常好,可以救人。我说家里已经有很多的玩具了,等你生日的时候如果还是非常想要就给你买。他就老大不高兴的,出了玩具店还是很生气。这时我们商量说去楼下逛街,跟他说逛的时候他可以看手机,他非常开心说,那我现在就高兴了。
我之前也曾意识到孩子闹情绪之前和之后是不一样的,比如帅帅这次,他刚开始是要买玩具。后来生气我自认为他真正的需求就是那个玩具。从他的表现看,后来的情绪那个玩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我这么生气还是没有人在乎我?很多孩子在一件小事上哭闹很久,哪怕在这件事情解决了之后依然不罢休,比如死命要一个大人不让玩的东西,后来哪怕他拿到了这个东西依然在哭闹,大人就觉得很莫名其妙,怎么都给你了你还在哭?他后来的需求有可能已经不再是那个玩具,而是情绪发作之后没有得到安抚。而我们的专注点还停留在之前那个需求上。
所以我们认为的孩子的需求未必是他真正的需求。想起奇葩说里面马东跟陈可辛导演的沟通,说到打游戏要不要放水,导演说跟他女儿打游戏会放水,马东说,你打游戏放水,你女儿知道你打游戏放水,你也知道她知道你打游戏放水,她也知道你知道她知道你打游戏放水,你们这是什么样的家庭啊?大笑之余,想起的当然就是庄子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发现,噢,原来PET和奇葩说也是有联系的,呵呵。
上周贝贝有outing,头天就让她自己去7-11买了些吃的,帅帅到她房间,看到她的吃的就想拿她对帅帅大吼,帅帅哭着出来了。我跟她说,我没有说一定把东西给帅帅,你可以不让帅帅看你的东西,你能不能好好跟他说不对他这样凶。这件事之后,过了好一会,她跟我说,我说了你不要生气,我买了一点甜食。我想起前面那件事,就问她,你对帅帅那么凶是怕他看到你买的甜食吗?她说是,我怕帅帅看到告诉你你骂我。我说我不骂你,你出去outing,买点甜食就买点,记得吃完漱口就行了。孩子奇怪行为的背后总会有深层次的原因,我们愿意去探求,愿意跟她交流,她才会敞开心扉跟我们沟通。也理解自己不是圣人,总是会有
情绪不好,有偏见和偏颇的时候。
2017年4月30日星期日
让孩子自信
我觉得,真正的自信源于意识到自我的独特性,让孩子更自信就是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大人一般是希望孩子听话,不添麻烦,这样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可是我们却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的是一个独立的,自信的,负责人的人。小时候太听话的孩子他的价值建立在听话上面。《无条件养育》提到说有的妈妈很困惑,说我的孩子小时候多么的好,多么的乖,长大后吸烟吸毒刺青,他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作者说其实都是一样的,他一直都是在听别人的话,只不过他听话的对象变了,由听妈妈的话变成了听同龄人的话。他的行为一直在求得别人的认同,小时候是妈妈,长大后是同龄人。我觉得一个自信的孩子他最听从的是内心的声音,所以他的表现不会特别顺从也不会特别叛逆,只有外界的声音符合他内心的时候他才会听从。
不拿孩子进行比较
养育孩子比较忌讳的就是拿孩子比来比去的,有的跟邻居或者朋友同学家的孩子比,认为人家的孩子哪里哪里好,自己家的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所以有一个专有的名词叫别人家的孩子,父母眼中只看到别人孩子的优点看不到我们的,而我们自己同样是别人家眼里别人家的孩子。曾经听到一个朋友谈起一个亲戚,说起别人家的孩子总是羡慕得不得了,说这个画画得奖,那个比赛第一。女儿倒很清醒,跟妈妈说,妈妈,他们虽然很好,但是我才是你的女儿啊?
还有一种比较就是自己家几个孩子互相比较,老大哪点比老二强,老二这点比老大棒等等。被比较长大的孩子他的价值就在于是比别人强,所以这一生都像是赛跑一样,争取更高的职位,更多的财富,更大的房子,他忘记了我是谁,我自己内心到底喜欢什么追求什么?
父母要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人与人没有可比性。我们把他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来对待,给予他无条件的爱。让他成为他内心想要成为的那个人,这样,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