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一直都是“讨好型人格”。
淘宝上相中一件衣服,好喜欢!朋友看了一眼,说了句不好看,于是那件衣服被我拉了黑。从此买东西前左思右想,生怕朋友看到不喜欢。
同学经常借钱去网吧,自己经济捉襟见肘,怀着一万个不情愿,还是给借了。以后每次借钱同学都找我,不给借还嫌自己抠门。
熄灯了想早点休息,室友打游戏太吵了。总不能不让他玩吧,大不了自己晚会睡。室友游戏玩的开心,自己一晚上没睡好。
同事有事求助,问有没有时间。尽管手头一堆作业,还是爽快答应了。结果,作业没写挨了骂,同事的事情没完成也被嫌弃。
很多时候自己不明白
为什么事事考虑别人的感受,而别人却从来没考虑过自己?
为什么要用自己的不开心来换别人的快乐?
为什么自己总要比对方多付出,而对方却总看不到?
每每想到这些,自己就感到很气愤,觉得自己好懦弱,天天看别人的脸色做事,一点主见都没有。
自己明明是爱憎分明的一个人,为什么会做这么多违心的事,别人满意就比什么都重要吗?
后来自己在知乎上的“讨好型人格”的相关问题中找到了答案。
自己一直“讨好”别人,其实是希望别人能对自己一样好甚至更好。怀着一颗“索取”的心付出,一旦别人给不了自己同等程度的回应,就难免会有心理落差。
永远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知道了也不敢说,生怕别人会不喜欢。其实有个性的人才会被别人尊重,没有主见的人是不会被喜欢的。
家庭条件不好,从小就学会了克制自己的欲望。小的时候看到好多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会“懂事”地说:“太贵了,不能买”。其实确实是经济条件不允许,但自己还需要明白:将来努力学习工作,有了更多的能力,就没有什么是自己不配获得的。自卑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认同了自己的自卑。
父亲是个不善交流表达的人,老实本分,说话有些刻薄;母亲勤劳肯干,略显强势,刀子嘴豆腐心。所以从小看惯了父母的争吵,也对父母的争吵极度敏感。慢慢地,自己在生活中也变得十分敏感,别人稍有不满便能感受到,做事也害怕和别人起争执,往往选择妥协迎合别人。
从小家里面常常争吵,自己也是一个缺安全感的人,也总想从顺从别人那里获取到安全感。殊不知真正的安全感是从自身的强大得来的。
在家人和老师的口中,自己一直是一个“懂事听话”、“成绩优异”、“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这么多年,自己一直享受着这些标签给自己带来的虚荣,被标签束缚也不自知。与其不情愿做个“好孩子”,倒不如堂堂正正做个“坏孩子”。
从自己的角度来看,“讨好型人格”像是自卑、缺乏安全感、完美主义、性格敏感催生的产物,它的形成与自幼的生活环境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当意识到这些的时候,自己也在慢慢尝试去改变。
学会用一颗纯粹的心和人交往,少一些患得患失,没有什么是一定圆满的。
自己喜欢什么坚持就好了,何必总在乎别人的眼光呢?做个真实的自我真的很快乐!
朋友找自己帮忙,自己尽力就行了,不方便就直说,大家都会理解的。别把简单事情搞复杂。
人与人之间难免观点不同,产生争执也很正常,看开一点就好了。
自己要努力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只有努力向上,别人才会重视,讨好是不会换来别人尊重的。
有句话说:“没有什么比年轻时贫穷更理直气壮的了。”这告诉我们不要自卑,人生还有很多机会,要好好努力。
一直想做一个阳光乐观的人,没有那么多烦恼,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以后要坚持写文、读书、跑步、唱歌、学英语...还有好好爱身边的人,还有最爱的那个她。
每个人的世界是要自己来做主的,愿每个人都能找回最真实、最不羁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