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研究生毕业之后本着“最初的梦想”,去了一个民办院校当老师,因嫌工资不高,抵不过高成本的生活压力,也慢慢地发现理想和现实的落差,毅然辞职去了企业工作,半年内都因为相同或相近的原因连续跳了好几次槽,终于在最后一个企业找到了归属和存在感。
工作两周,她跟我聊起新工作,说公司是几个资深海归博士创建的,充满了新鲜感和各种挑战,生活也是充实得不行,信誓旦旦地跟我说她会在里面好好干下去,等到公司进入正轨、规模壮大之后她定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下。我以为她终于在不断地折腾和尝试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及存在的意义。
可是,不久后又听到她说在准备事业单位的考试,后来进了面试,然后有些纠结,其间,找我聊天,说到这些问题,我没有直接给她建议说企业好还是单位好,因为每个人适合的和追求的不一样,旁观者也不能直接去干扰别人的抉择。我告诉她,生活终究都是为自己而活,工作于每个人来说,开心最重要。有选择,就有得失,关键还得靠自己去权衡。
也许是因为自己毕业之后就直接进了体制,被现实磨得快没了棱角,生活于我而言,更多的是随遇而安地走。当然,没有觉得不好,简单、安稳。然而,也并不觉得有多好,缺少一点踏实,总觉得始终不是当初的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
所以,我一直觉得,如果学的是技术性的专业,毕业之后,就应该选择大一点的城市,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或者说,不断找寻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磨练自己,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找寻存在的价值,还有,生活的意义。我一直以为这应该是找回梦想、树立目标、认准方向的一个良好途径。因为一旦进了体制,将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境况,体制内没有太多的起伏和变化,也就失去了很多成长和蜕变的机会。而且,进了体制,便没有多少勇气重新来过,很多人在患得患失中迷迷糊糊地度过了余生。
生活给了我们太多了压力,家庭、社会给我们贴上了太多的标签。让很多人在无形中失去了很多选择的机会,也就很难真正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在农村,甚至很多城市,存在这样一个观念:大学毕业,只有进入政府部门、医院、学校等这些所谓的国家单位工作,领上国家财政发的工资,才算是“有工作”,而去企业的打工一族,就不算是有作,可能他们是觉得,在企业的工作指不定明天就丢了,而在国家单位的就是“铁饭碗”,稳固。他们不知道,如今的”铁饭碗“其实已经不再是曾经的“铁饭碗”。拥有一个“铁饭碗”的概念也不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的饭,而是,到哪里都有饭吃。“铁”不再指工作本身,而是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然而,这个观念还是不为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短时间内无力改变。还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让很多人缺乏安全感。城市中各种不良体系、潜规则的存在也给很多空有梦想的人种种打击。
回想当初的自己,记得上大学之初,跟高中时很要好的同学约好,毕业之后要一起去沿海城市闯荡一番,可是大四还没结束,她就按家人的要求和意愿考回老家一个镇上中学当了一名老师,后来调到县城的一个中学,在县城买房,结婚生子,日子过得倒是有滋有味。后来我们再也没和她一起聊起过当初的梦想,我也未曾问过她当初为什么那么急切地跑回老家,但是细想一下,待在自己的家乡,待在父母的身边,需要什么理由?!我何尝又敢于去尝试改变?其实,只是空留一份不甘而已。记得当时也曾因为没有抵过重重压力回过老家,后来经几番周折又回到了省城,在这个梦想开始和回落的地方工作、生活,如今也已嫁为人妻,日子过得也算是心安理得。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现在的很多人,过得安稳却不轻松,总是背负太多的包袱,是不是就是因为当年缺失了去找寻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