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首席财经
导读:形象一点说,美联储的缩表,像吸星大法;而中国央行的缩表,更像乾坤大挪移。
就在美联储还没正式启动“缩表”之时,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早已开始逐月收缩:今年1月末到3月末收缩1.1万亿,降幅3%。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在货币政策的制定上与美国亦步亦趋?
5月12日,中国央行却在其2017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称“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4月央行资产负债表已重新转为“扩表”。
中国央行的此次缩表其实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缩减(具体体现为政府存款的减少),而非央行大幅收紧货币供给的体现。与美联储的缩表逻辑不同,中国央行次轮缩表以被动缩表为主,主动缩表为辅。
美国通过持续性加息以及缩表,其目的就是收回全球的流动性。在美元变得稀缺和价值更为昂贵时,全球的市场第一时间做的事就是“抛售本国货币,持有美元资产”。
而中国并不会像美国那样缩表,而是改善自身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事实上,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首要考虑的不是“缩表”,而是“资产负债表项目内部自身的转移”。目前,一行三会所做的“强监管+去杠杆”最终的目的都是“抑制脱实向虚”,逼迫金融部门的资金进入到实体经济,完成资金层面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什么同样是“缩表”,中美却大不同?
这主要跟中美的经济发展模式区别有关系——美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中国是依靠政府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
美国居民是直接享受资本市场的红利,实现了自身的财产增值,为美国的消费增长奠定了财富基础。如今,美国要收回流动性,就是在防止经济过热的情况下,在全世界实现再次“剪羊毛”。
然而,中国的资本市场并没能让中国居民实现财富增值,反而增大了居民的杠杆。
就以2015年和2016年的几次股灾为例,中国投资者人均损失50万元。且近期,中国股市持续下跌,市值已经蒸发了4万亿元,散户人均亏损5万元。
中国居民杠杆并不低。根据目前比较权威的西南财经大学微观调查数据,13年中国居民家庭负债/可支配收入约为170%,城镇居民更达190%,已略高于各主要发达国家可比的微观数据,近两年应该还在大幅上升,中国居民杠杆率并不低。
如今,中国的资本市场并没能为中国居民实现财富保值增值,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本身有限,再加上房贷等高杠杆更加挤压居民消费能力。
在居民消费能力不足的同时,中国经济社会要想保持“稳增长”,还是得继续依靠政府财政刺激以及相关的货币政策。但是,政府财政刺激也是有限的,而货币政策在总量上已经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甚至催生出资产泡沫,因此,中国政府理所当然应该是对货币投放进行结构性调整,盘活存量,实现实体经济稳增长。
这也是我们看到的,中美在缩表这件事情上出现如此大的差异的主因。
点击关键词可查看相关历史文章 ● ● ●
主题合集 |
阅读原文:http://mp.weixin.qq.com/s?timestamp=1495273444&src=3&ver=1&signature=I1UzzsOarBsUqUh3pu1Xdop90rTqpvb2OFwg9xuJtcGu0X3XcUD6VrTdfbe0539zVhsxUQkFYU3jmUyt7JeooyfKVSu3kyYKdc8lKuU-NHypb4TYHa6-fAjpOMPgFtzttERt7BucZ91id-sr-Tbx*MTA-zaHoEziGzNpTDnwwsI=&devicetype=Windows-QQBrowser&version=61030004&pass_ticket=qMx7ntinAtmqhVn+C23mCuwc9ZRyUp20kIusGgbFLi0=&uin=MTc1MDA1NjU1&ascen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