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分,想给父母的饭桌上添些新鲜,便信步去菜场,卖菜的小商贩都在路边摊开了自己的摊位。旁边铺子里也有此蔬菜的店面,再走更远些还有大型的超市。可我却更喜欢集市的感觉。
那个路边的农妇,满脸风霜,袖口,裤脚边还带着田野里的泥土,脚边一只蛇皮袋里,装满了菠菜。她的菠菜绝不像超市里的码得整整齐齐,洗的干干净净,甚至切去了根部用保鲜袋装着。而是随意地堆在那里,暗红的菜根上还带着丝丝的根须,上面沾了田里的半湿的泥土,告诉你它刚刚离开田野不久。
你只需轻轻点一下头,她就会很麻利的拿过一只袋子,用饱经风霜的手,大把大把地装。满满的一大袋,不过三两块钱。
再看那边那个卖黄瓜的乡下汉子,一根根的黄瓜,顶着淡淡着黄花,披着嫩嫩的小刺,很干净。小小的刺因为过嫩过密,显得毛茸茸的,沾着田里的雾水。好像梳着“冲天炮”的乡下娃娃,淳朴可爱。超市里的黄瓜却是洗得发亮,身上带着刮伤的痕迹,用保鲜盒装着,并煞有介事地用保鲜膜一层层的裹起来,带着自以为是的高贵品质。价格也绝不亲民,比起菜场上要翻一倍甚至两倍。撇开价钱不说,那种生疏的感觉我就不喜欢。
时间长了,常常会和卖菜的小贩混个眼熟,谁的什么菜比较好心里都有数。他们见到你也会很热情的打招呼。那大嫂弯腰拾起几头大蒜给你看:“这是刚刚从地里挖出来的!”大蒜上面还带着潮湿的泥沙,一层层的紫皮,透着新鲜的光泽,心里就觉得好像是一个远方的大姐,真诚地把自家田里的特产捎来带给你。
街头打烧饼的两口子,每天下午三四点钟,便出摊来。女的揉面,男的在炉火上炕烧饼。见了人总会热情地打招呼,“来吧!刚出炉的!”那烧饼带着麦香的气息,沾着点点芝麻,热情地立在炉沿边。拿过一个,轻轻掰开,外面的焦壳发出轻轻的开裂声,里面的絮软还透着筋道,不曾分开,咬上一口,外焦里糯,带着芝麻的香气!大超市里边成批成笼生产出来的馒头,裹在塑料袋里捂出水汽,馒头皮都粘在上面,怎么可以和它们相比?
这样的小菜场就在离父母家不到二百米的地方。每次回去看望父母,我都会去菜场上转一转,顺便捎带些新鲜的蔬菜。
一趟集市转下来,也是重温闺中的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