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反倒更容易孤独。
曾经我跟一些社交咖聊天,他们很多都是活跃在市场或公关行业的人,但是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却在私下聊天时跟我说,他们有“社交恐惧症”。可是,在我眼里,他们都是叱咤风云的大神,在各大发布会、聚会、饭局、投标现场中谈笑风生的是他们,可是在家里葛优躺不愿意出门见任何人甚至跟室友也不说几句话的,也是他们。
有人跟解释说,社交广泛并不是外向性格人的专长,它和其他人会写代码、写文章、做PPT等一样,都是你的“工作技能”。
社交本身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但是当它变成了你的工作,其实还真的很容易疲惫。我记得曾经有位主持人采访一个明星,说你们会经常去KTV唱歌吗?他说,我白天工作就是唱歌,我下班再去KTV唱歌,感觉像在加班。
听到这个回答,我好像就很容易明白,因为这和我们的工作状态其实是很像的。那些疲于社交的人跟我说,有一次,她被主办方邀请参加一个非常有趣的Party,于是他为了这个活动精心准备盛装出席,结果到了以后,发现整个活动大家还是互相寒暄几句赶紧加一个微信,然后再和另一群人打招呼,活动结束后,大家其实也不会再见面,渐渐地变成了朋友圈里的点赞之交。到后来,如果没有备注,你当初是怎么认识这些人的,可能都忘记了。
于是,她就跟我吐槽说,早知道是这样,不如活动方把参与的人都拉在一个微信群算了。
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在感慨,“有趣是最好的春药”,但其实一面又是在抗拒新的人进入到你的世界。我记得我刚搬家的时候,室友问我,“周末我的朋友想一起来家里吃饭,你要不要跟我们一起?”我本能的反应就是在推托“我突然想起来我周末要去公司加班,还有好多稿没有写呢,你们先吃。”
最后,那个周末,我一个人呆在公司,无所事事。不过从内心里还是很羡慕室友有很多的朋友经常来往的,毕竟,别说和朋友见面了,就算晚上玩王者荣耀,我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和一群陌生人匹配,在线的好友很多,但是却不知道邀请谁。
我曾经和人聊过“朋友”这个词,然后他跟我说,你怎么这么多朋友,好像是个人就是你朋友,你见过他么?怎么就成你朋友了?我发现,朋友这个词自从工作以后就变了味道了,貌似只要能搭上话的,全都成了你的“朋友”。
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也有些抗拒,心想“我跟你不熟,为什么跟别人介绍的时候就直接说这是我朋友?”后来合作的多了,也就成了朋友,感觉这样介绍还挺爽的,有种朋友遍天下的感觉,只要有人来找我帮忙,跟我业务相关的多少都可以帮上忙。
但是当你很难过,想找人倾诉的时候,打开手机,却发现,你真的找不到谁去讲话。甚至当你取得了一些成绩,真的想找到谁去分享你的喜悦,你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只好发一个朋友圈来表达。这就像过生日没有人祝福,然后发到朋友圈里,然后收到了刷屏的来自无数个陌生的朋友的点赞和“生日快乐”回复一样,朋友圈提醒的数字有多大,悲伤就有多大。
上个月我有个前同事离职,然后她和另一个朋友去旅行,我记得之前我还在嘲笑她工作了那么久,微信的好友怎么就一百个人,然后她自嘲的说,“可能我就真的没什么朋友吧,不仅没什么朋友,我还总删好友”。后来,我想想,手机上有四五千的好友,可是真的可以一起旅行的朋友,几乎没有。
我知道,不是没有,是我们内心中的抗拒。我唯一一次和朋友去旅行还是被逼着一起去的,去年的时候,我向我的朋友借钱,他跟我说,借你钱可以,但是你必须要跟我一起去旅行。当时我感觉这个理由也太荒谬了吧!后来才发现,其实旅行最有趣的地方并不是在于出发,而是旅行让你能够重新认识一个人。
在那次旅行,我发现原来他并不是一个很高冷的人,不仅对当地的文化很了解,还找到了隐藏在街巷深处的美食。在那些天,也讲了他自己的很多故事,之前在其他国家旅行的经历,我以为我会厌倦长途旅行,但那一次我发现并没有,而且多了一个很棒的朋友。
我们遇见了陌生人时,往往用自己叫什么名字、在哪家公司工作、负责什么内容来介绍自己,我知道在一个名利场中你需要往自己的身上贴上满满的标签来证明“我很有用”“我很厉害”。这很有效,但也同时增加了彼此的距离感,我们总是在克制自己,不要什么事情都发朋友圈,久而久之这会让你的朋友认为你精心编织的网络上的形象才是真的你。我发现,当我再和某些人在线下见面以后,他们却说,没想到,你是个很有趣的人。
我们听了太多什么“你那么孤独,却说一个人真好”的例子,无数的文章告诉你就算你单身一辈子,你也可以活的很好。可是你都自己一个人活了十几二十年了,你心里没数么?
这个世界“有用”的人太多,可是“有趣”的太少,我也想对那些加了好友却没有说过几句话的人说,如果你可以主动一点,其实我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