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5日 DAY45
金刚经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金刚经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金刚经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金刚经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这一分讲的是,人如果要彻底了解世界所有,你就要明白,大至世界,小至微尘,微尘就是最细微的尘埃,都是虚妄的,都是空的。
你没有必要执着于一个世界,你也没有必要执着于一个微尘。所有缘生之相,一个世界就是一粒微尘,一粒微尘也是一个世界。
微尘聚,世界现,世界散,微尘散。或者现、散也是一回事,在这里边,世界那么大,微尘那么小,其实它是不一不异的。它不是同一的,但是它也不是不同的。
这一分讲的是法界平等之义,大小都不能执著。这个是一个经义。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假如有善男善女把三千大千世界粉碎为微尘,你想一想,这么多的微尘,多不多呀?”
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
为什么呢?如果只单纯见到微尘众多的表面现象,以为它是实有的,佛就不举说微尘众多这件事了。
佛举说微尘众多,是要我们透过最小单位的物质——微尘,知道它是虚幻不实在,只是名叫做微尘。
如来举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是要我们透过最大单位的物质——三千大千世界,知道它也是虚幻不实在,只是名叫做世界。
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以为世界是实有的,就是执著众缘和合的一种现象,如来说众缘和合的现象,就是虚幻的众缘和合的现象,只是名叫做众缘和合的现象。
须菩提,众缘和合的现象,那就是本来没有也本来无法用言语理解的一种现象。但是凡夫只贪恋执著在现象上。凡夫就会执取这一合相,没有分明白他们都是因缘而生。
一合相:
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它是缘起的,没有自性的。那么如来讲的微尘也是缘起的,也是没有自性的。既然都是缘起没有自性的,他们当然是平等的。这在佛经里叫一合相。
世界是微尘的集合体,一合相就是由非常多的小到不能再小的微尘,合成的有形物质,所以称世界为一合相。
以佛教之观点言之,世间的一切法皆为一合相。世界也是由无数的微尘集合而成的故也称世界为一合相;人体是由四大(地水火风)五蕴合成,因此人身也是一合相。
贪著:执著于表面现象。
金刚经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开始对全经经义的总结。
知见不生:知为知道、智慧。见为见识、见解。佛教里,知为知识,是意识,见为眼识,都是人类感官的结果。对于佛法,不要望文生义,执着于文字。脱离不了六根的束缚,产生最高级的智慧,根本是不可能的。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最高觉悟智慧。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假如有人说佛说过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道理。那么你想一想,此人理解了我所说的这部经的经义了吗?”
“没有,世尊。这个人不了解如来所说的这部经的经义。”
“为什么呢?”“因为世尊您所说的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道理,都不是真实存在的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道理,所以叫做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道理。”
同样是是此句式:“世尊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这一切相都是空的,都是因缘所生。之所以说我,说人,说众生,说寿者,无非是随顺世俗,是一个假名罢了。
佛说,“须菩提,真正发了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一切的法,你都应该这样去知晓,应该这样去洞解,应该这样去信奉,这样去理解,不生法相,不要认为法是实际有的,法也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如来之所以用法相这个名字,只不过是是名法相,叫它法相而已,不能执著于佛法的相状。
须菩提,我所讲的佛法相状,也即非佛法相状, 只是称做佛法相状。”
法:梵语音译达摩,意思是通于一切,小的大的,有形的无形的,真实的虚妄的,表现为具体事物的,表现为抽象道理的,等等,通通叫法。法相:即万法各自表现的特殊现象。
金刚经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按照佛教的规矩,基本上最后一分,都是要劝大家自受化他。就是你要在理解前面的经义的前提下,受持这部经典,并且,你不能以执著心,要在理解前面各分的前提下,用这个经义去教化他人。
第二十五分中,化无所化分,也提到了“化”,此处应化非真的化,含义是一样的,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有所作为的方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都是虚幻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都不要过于看重,佛法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的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须菩提,如果有人以遍满无数世界的七种珍宝进行布施,又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了殊胜的无上菩提心,受持这部经乃至只是其中的四句偈,加以信受奉行和讽诵受持,并广为他人宣说,他所获得的福报功德要远远超过那位以遍满无数世界的七种珍宝进行布施的人。
在这里,佛陀再次强调,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受持这部经,哪怕只是其中四句偈,并且为他人讲述,他的福德要远远超过这种用数不清的珍宝来布施的人。
应当如何为他人宣说此经呢?那就应当不执著于一切相,如如不动。也就是说你不能执著,不能执取于有相或者空相。你要如如不动,这里的如,就是真如,是指真理,最高的智慧。万法不离真如,而且万法彼此是平等如一的,所以叫如如。
为什么呢?一切世间的有为诸法,皆如梦如幻、如泡影、如露也如电,应作如是的观照。
这个偈子,是《金刚经》所有的经文里边流传最广,最受重视的。这就表明,佛陀的《金刚经》已经讲说完毕。
佛已经圆满宣说这部经,须菩提长老及在场的众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等,听闻了佛陀说法之后,无不法喜充满,信受和切实奉行如来所说的法。
菩提心:
菩提旧译为道,新译为觉,就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萌生了向佛觉悟的心思、念头。
如如不动:
佛教术语,指达到了觉悟的境界。
如如,
又作真如、如实,是五法之一。指正智所契合的真理,即不变不异一切存在的本体。诸法虽各有差别,然此真如法性,乃是不平等不二的,故称之为“如”。此“真如”乃是万有诸法之真实本体,万法不离真如,因此,万法彼此也是平等一如的,所以又叫作 “如如”。
有为法:
有所作为就有因缘结果,佛教认为这样就永远牵连不绝,无法觉悟,所以有为法就是指红尘世界的一切思想感情言语行为。
如是观:像这样看。
优婆塞、优婆夷:
梵语,指在家修行的居士,男的叫优婆塞,女的叫优婆夷。此二词原为印度各宗教所通用的名称,原义为“侍奉者”、“服事者”,指侍奉或服事出家修行者。佛教取之以作为男性及女性在家佛教徒之专用语。
优婆塞意译为近世、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等。即在家皈依佛法僧三宝、受持五戒、施行善法之男居士。
优婆夷意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的。即亲近三宝、受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合称佛的四众弟子。
若再加上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则为佛的七众弟子。
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为佛经结束语中的习惯用语。表示大家听了本经,感到佛法的希有,都能法喜充满,信受如来所说的法,并切实奉行如来所说的法。
《金刚经》到这里就结束了,说了很多,结论是什么都没说,其实是说了很多,没人能听懂,懂了的,自然就懂了,不懂得,说再多也没用。
其实,佛与众生平等无二,是没有分别的,每一个众生心中都有一个佛,佛是黄金,众生就是金矿,佛来自于众生,众生产生出了佛,同为一体,关键在于修炼,从金矿变成黄金,有无数的方法,只要能变成黄金,都是好的方法,并无高下贵贱之分。
但是,无论什么方法,都是过程,不是目的,所以都是虚幻的,离开金矿和黄金,一切都是空的,没有任何意义。佛和众生也是如此,这就是金刚经的根本和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