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对很多人来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大家都毕竟接受了那么多年的义务教育和深造教育。陌生,则是我们到现在还没有掌握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很多时候都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学习,或者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
没有一套行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在浪费你宝贵的时间,即使能够达到目的地,但终究也走了许多弯路。
“成功没有捷径”,绝对是这世上最大的谎言。
要想高效学习,就得找到学习的节奏。
1. 管理输入。
在此之前,你得先有一个学习目标。
有了目标,你才不会原地打转。
有了目标,才能做到精准打击,不会乱插秧。
我们平时接收信息的输入源大致可以归为以下4类:
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网:碎片化知识来源,比如微信公众号、网站、线上课程、社群等
书:更加系统性的学习。
人:成长路上的榜样,导师,或者志同道合的伙伴。
要想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要像吃东西一样,想办法把它消化掉。
2. 加工信息。
仅仅知道它是不够的,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利用它,这个知识终究会溜走,而你下一次见到它依然形同陌路。
有两种方式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复原。
通过陌学(第一次学习)去推测知识它原来的网状系统的场景。
这个过程看起来是在用自己原有的存量知识来尝试复原作者原来脑海里的网状系统,其实也是在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是否还原成与作者一样的网状系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通过这个复原过程启发自己的思考。
二是构建新网络。
调用这个知识点,与你原来学过的知识做一个联想整合,形成一个新的网络。这个新的网络可能与作者的网络系统只有一个或者几个交集,这就是最重要的几个知识点。
3. 输出。
是的,光处理还不行,你得输出才算完成整个学习过程的闭环。
输出,一来检验你的学习成果,二来享受胜利果实,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奖励机制。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3种方式进行输出:
摘抄式输出:大多数人使用的是这种输出方式,就是看到一些有共鸣、有触动的知识,直接在电子书上画线或者是摘抄到自己的笔记本上
骨架式输出:挖掘作者没有表达出来的写作逻辑和结构,把它们找出来形成可视化逻辑结构的笔记。
写作式输出:基于对图书内容的了解,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学习的其他知识进行融合创造,呈现多个观点或者论证自己观点的过程,呈现形式可以是写作、演讲、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