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被一条微信订阅号文章所“震惊”,这篇文章的题目悍然是《法学专业:连续6年获评“最没用”》。文章转载自魔都方面信息:
上海市教委公布,在前几年试点公布本科预警专业名单的基础上,鉴于以下10个专业在本市高校重复设置相对较多,在部分高校中连续多年招生录取率和毕业生签约情况不太理想,造成整体指标偏低,经研究,将相关专业列为2016年度预警专业。
其中法学专业在10个预警专业中排名第三!无独有偶,《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连续6年把法学专业列入“红牌专业”,所谓红牌专业,即:
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法学为什么成为这些年来失业量最大、就业满意度和月收入最低的高失业风险专业了呢?
学校开设专业过于随意
我平时因为工作原因,接触到的法学专业学生尤其居多,交流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的学校学院都开设了法学及相关专业,甚至连医科大学这样的专业类院校都开设法学专业!原因一方面无外乎贪大求全,但另一个原因校方认为法学专业这样的偏文的领域,更容易开设的缘故。当几乎所有学校都有法学专业,法学专业毕业生的绝对数量也就因此大大增加了,就业市场依然是市场,供求关系起决定作用,自然供给过剩,自然就业率就低。
学生就业认知局限性大
或许,在四年前(或者三年前)学生高考报名填写志愿的时候,对于自己所学的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往往抱有“职场艺术照”的幻想。从报名入学那天起,一说起法学专业就业,可能想象的要么是威严的法官、检察官,要么是高收入的律师、法务,最不济也是想要考公务员从政。这样高大上的就业理想遭遇骨感的现实以后,往往就业满意度大大降低。
市场要求与学生能力不匹配
平心而论,市场上法学专业领域的缺口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一些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中。但是,法学专业学生能力距离胜任市场需求的程度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在大学里,老师和学生把法学专业当做一门文科类专业,考察的往往是学生的记性。而市场上需要的法学人才绝不是对法条倒背如流的“好记星”,而是真正具备法律人思维和法学素养的高效能人士,这个需求和能力的不匹配可能是当下法学专业就业难的“罪魁祸首”。
那么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们来说,如何去破解这个“最没用专业”的魔咒呢?对策其实也不难:
一是调整认知明方向
学生们从一开始就要明确自己的就业前景就业目标,建立一个较为长期的目标,不要仗着年轻时候记性好考试可以突击死记硬背,而是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意识,找到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样子。这里说的想要,并非简单的“钱多事少离家近”,也不是“我渴望公平,所以要当法官守护正义”,而是通过自己社会实践、职场实习、职业访谈等多种形式方式,对就业前景有正确的认知,明确清晰的职业规划,确立适合的职业目标。
二是增强专业含金量
对于法学专业,或者说对于法律职业领域,有一个准入资格叫做司法考试(法律职业考试),这门考试虽然难度的确很高,但对于法学专业毕业生来说,考试再难,也比就业高薪岗位要容易的多,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努力通过这门考试,让自己增加就业资本是正途。而在自己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基础上,利用在校的学习平台和资源,进行适当有目的性的考证也非常重要,比如今后打算从事非诉业务的律师,考取注册会计师资格也非常重要。而打算持续深入学习研究,留校任教的,可能教师证更有价值。不管怎样,关键目的在于增加“含金量”,而不是为了考证而考证。
三是通用能力促成长
法学专业的学生尤其需要避免变成“书呆子”或者“书袋子”,就必须培养自己的通用职业能力,这样即便不能从事对口专业,也可以轻松跨界转行,实现技能迁移。从而得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就业机会。这里的通用能力,包括但不限于:
- 沟通能力
- 写作能力
- 思维能力
- 观察能力
- 分析能力
这些能力是可以通过大量的学习锻炼得到提升,因此,作为学习“最没用专业”的法学专业学生,一定不要宅在家里或宿舍,而是努力出去寻求实践锻炼的机会,不管是寒暑假在法院、检察院、律所实习,还是去法律咨询与援助志愿者服务,或者高大上的人大立法调研等学习和锻炼机会,能参加的一定不要错过,这些经历并不仅仅让自己毕业时求职简历更好看一点,而是给自己增加机会,提升能力。
总之,不管社会上评价专业多么“没用”,只要用心规划,努力提升,自己就会变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