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 可知谁能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
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来了又还, 可知一生有你我都会在你身边。
青春年少时,十分钟情水木年华的校园民谣,总以为那略带苍凉和深情的嗓音唱出了少年们惆怅的爱情。可随着年岁渐长,从这首民谣里竟然品出了亲情的质感。
记得网上有人计算出这样一个公式,作为远在一线城市的我们,每年回家一次,每次呆十天, 余生陪伴父母的时间只有寥寥数月。数字触目惊心,让人每次回家都心怀惶恐。
我的家乡在鄂东南的小城,那里背临长江,山清水秀,湖泊众多,家家有院,户户有花。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当然最让人心生眷恋的还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小城里居住的日渐老去的父亲母亲。
退休后的父亲迷恋上了种植花木,在院子里修建了小小的花圃,种满了栀子,海棠,桂花树, 蔷薇树,月季,牡丹,梨花,银杏,又托人从外地带回茶花和勒杜鹃,并且安装了灌溉设备。同母亲一起精心伺候那一院花木。
于是,春有桃,夏有荷,秋有菊,冬有梅。小小天地自成一趣,四时花开,郑重自持,如同一种秩序,一种道理。
每次回家,放下行囊,必去观看那一院子的景致。看到飘香的桂树下,父亲那得意自足的表情。而此时母亲为我准备的最爱的红烧鱼,炸藕夹已经从厨房里飘出香味,内心顿时觉得一片安宁和清明。
父亲骨子里是极为温润的男子,喜好诗词歌赋,晚年喜欢看书看报。父亲年轻时,文采极佳,中学时期的作文长期被当作范文全校传阅,只可惜家境贫寒,未能上大学。
年老的父亲思路依然清晰灵活。记得有一年同父亲一起修改文章,字字推敲,句句斟酌,遣词造句的功底时隔几十年,仍让人赞叹。父亲那严谨认真的态度让我心生感动。
而母亲是极为贤惠通透的女性,内心清雅。她记得我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何时开始长牙,何时开始走路,何时说话,第一天上学给我买的书包,第一次写的作文内容。父亲母亲均不擅长表达,却用一种博大深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父母对女儿的爱。
我大学毕业后,工作在千里之外。每次回家,父亲都再三确认车次和出发到达时间,随时准备去车站接我。春运期间,无论是清晨四点的机场,还是半夜十二点的高铁站,父亲都会亲自来接。
湖北的冬夜,寒冷潮湿,可每次出站,总会看到父亲站在出口第一排,迎接他晚归的女儿。而他,总是一夜无眠。
而一到家,母亲迎接我的一定是温馨整洁的卧室,以及一桌美味佳肴。
每年回家,同父母相处的时间很短,我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团聚时光。总是将工作中的事情讲给父亲听,听听他的意见和想法。又将生活的琐事,自己做饭的糗事讲给母亲听。每当此时,我都会感叹,父母真的老了,可我依然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
每次离开家的时候,虽万分不舍。但总在前一天晚上就督促我收拾好东西,带好充电器钥匙等零碎物品,而父亲则直接拎上我的行李送至车站。直至车子离开,我仍然能从倒车镜里看到站台上父母的身影立在那里,每每都会想起朱自清的<背影>,而后鼻子一酸,泪已盈眶。
作为在外企工作的一员,每次休假,大部分同事都去国外度假。而我总是回到心心念念的故乡,她虽贫穷落后,交通不便,但父母是我心中的牵绊。我只想趁父母身体健康,多多承欢膝下。这也让我很多同事不理解。
而我深知,我们陪伴父母的时日终究有限,我们的人生还很长,而父母的人生已经开始日暮西山,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多陪陪父母,才是我最值得高兴的事情。我们以后出去旅游的机会还有很多。而我们更应该趁父母未老时,多加陪伴。
真希望时光能慢点,能等等我,我们有大好时光可以共度,有大好年华可以去陪伴父母安度晚年。可以陪父母去黄山看云海,去三峡坐游船,去新疆去看看父亲年轻时奋战过的戈壁荒野,去云南看母亲喜欢的傣族歌舞。
有时候我们看到日渐老去的父母,心生惶恐。
害怕我们还未强大,父母已经老去。害怕我们已经强大,父母已经远去。害怕回家时父母那内心欢愉的笑脸,也害怕离家时父母那不舍的目光。
真想陪在父母身边。
趁我还年轻,趁父母未老,趁韶华仍在,趁时光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