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外出,好多天没有整理学习笔记了,今天汇总一下最近读过的内容。
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训》一直在读、在记,第三篇“积善之方”的内容比较多,前面了凡先生讲了十个故事,“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意思是说,这十个故事可以用一个善字来概括。如果要加以精细说明的话,做善事“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所以,这种种善事,应该仔细加以辨别,要知道做的到底是善事,还是在造孽。
今天就说说其中的“有是、有非”。
什么叫作是非呢?从前春秋时鲁国定有一种法律,凡是鲁国人被别的国家抓去做了奴隶,若有人肯出钱把这些人赎回来,就可以向官府领取赏金。孔子的学生子贡,他家里有钱,替人把被抓去的人赎了回来,但是他却不肯接受鲁国的赏金。
他不肯接受赏金,纯粹是帮助他人,本意是好的。但是孔子听到之后,很不高兴地说:"这件事子贡做错了啊。凡是圣贤,无论做什么事情,做了之后能够把旧的不好的风俗变好,可以教育、引导百姓哪些事可以做,而不是单单为了自己觉得舒适就去做。
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穷苦的人多,如果是受了赏金就算是贪财,那么不肯受贪财之名的人和贫穷的人,又怎么肯再去赎人呢?这样恐怕从此以后,再也不会有人去向诸侯赎人了。"
子路救了一个掉入水里的人,那人送了头牛来答谢子路,子路接受了。孔子知道后很欣慰地说:"从今以后,鲁国会有很多人自动救溺水的人了。"
在世俗人的眼中,子贡赎人,不接受官府赏金是好的;子路救溺水之人,接受牛是不好的,然而孔子却称赞子路而责备子贡。如此可知,一个人做善事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而要看是不是会产生流传后世的弊端;不能只论一时的影响,而要讲究长远的影响;不能只论个人的得失,而要讲究它对天下大众的影响。
现在的所作所为,看起来虽然是善的,但是如果流传下去,其影响却对人有害,那这就是似善而非善了;现在的所作所为,看起来虽然是不善的,但如果流传下去,却对后世的帮助很大,这就是虽似不善而实为善!这只不过是拿一件事情来举例讲讲罢了,其他的其实还有很多。
比如,不应做的事情你做了,看起来好像也很合理,但是做不如没做的好,这叫"非义之义";超过尺度的礼数,看起来非常谦卑,但太过分了就成了讨好对方,这样礼也就形同没有礼,这叫"非礼之礼";不必拘泥的信约,固执的人看起来必须遵守,但有时为了"小信"而误了大事,变成了"顾此失彼",这就导致守信还不如不守的好,这就叫"非信之信";不该滥用的慈悲,用得不当便会变成姑息、纵容,看起来是很慈爱,但是这种慈爱却变成了纵容小人,以致惹出大问题,这还不如不慈悲的好,这就叫"非慈之慈"。
这些问题,都应该细细地加以判断,分别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