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春秋贤相,大多数人会异口同声——管仲。诸如管鲍之交、尊王攘夷、“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类似的小段子占据了大多数人的记忆里。
然而,对于子产能够了解的人却屈指可数。
管仲私德有亏,所以“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史记·列传第二 管晏》)这里的“小之”不能理解为管仲气量狭小;而应该是“以之为小”,孔子很瞧不起他。
对子产,孔子却显示出不同的态度。
“孔子尝过郑,与子产如兄弟云。”——《史记·世家十二 郑》
子产在世的时候,孔子路过郑国,跟子产相处亲如兄弟。
“及闻子产死,孔子为泣曰:‘古之遗爱’。”——《史记·世家十二 郑》
等听说子产死了,孔子失声痛哭,说“子产的仁爱,真是古代的遗风。”言外之意子产之死仁爱精神伴随着丧失。
子产“为人仁,爱人,事君忠厚”,不仅让孔子敬佩,就连季札对子产也是一见如故,相交恨晚。
季札,封于延陵,故号延陵季子,春秋时期吴国人,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札高风亮节,以辞让吴王王位而闻名于世;更让人拍案叫绝是“见微知著”的政治智慧,称得上是历史上第一政治预言家。
吴王余祭四年,也就是郑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44年,季札开启了外交之旅。在鲁国,欣赏周乐,听到历史,预测未来;在齐国,建议晏婴交还权力和封邑躲避鲁难;在晋国,王室卑弱,三家分晋;在卫国,“卫多君子,其国无故”。
在郑国,季札“见子产如旧交”,子产高规格接待季札。两人相见相交是历史的幸事,更是郑国的幸事。
季札坦诚地告诉子产:“郑国执政者奢侈腐败、荒淫无度,大难临头,执政重任最终会落到你手中。”季札预测的不错,郑简公二十三年,郑国内乱,诸公子为争宠夺利而窝里横,互相残杀。也有人想杀掉受国君信任的子产。
“公子或谏曰”,这是一个历史上未留名姓的好人,一句话阻止了子产被杀,也间接的挽救了郑国。
“子产仁人,郑所以存者,子产也。勿杀。”——《史记·世家十二 郑》
子产对于郑国的重要性,这句话足以说明分量。
从对外来看,郑国北临有晋,南面有楚,西隔周便是秦,东邻有卫、蔡、宋、陈,可以说周围诸侯国环伺,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一代雄主此消彼起。
郑国处于夹缝之间能够苟延残喘实属不易,尤其是南北楚晋两大强国动辄征伐。郑国只好朝“晋”暮楚,毫无原则,反复无常;郑国君王经常是跪完楚国,再拜晋国,两边讨好,委曲求全。
郑国周边的虢国、郐国随着历史的进城消失了。
跟上图张图对比可以发现,陈国、蔡国后来被吞并了。
“国际上”诸侯征伐不断,国内诸公子内乱。诸公子争宠事件平息后,子产得到了郑简公的重用,正式执掌郑国国政。
“子为政,必以礼;不然,郑将败。”——《史记·世家十二 郑》
子产执政忠实地贯彻了延陵季子的方针,所以郑国内局势发生了较大改观,形势一年比一年好。
“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史记·循吏列传》
大致意思:子产当国相之后,郑国的局面发生了诸多的改变:一年后,街头不见浪荡子,老人不必手提负重,儿童也无需犁地耕田。二年后,市场上没有哄抬物价的,买卖公平。三年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干完农活,农具放在地里不会丢。五年后,男子不用服兵役,遇有丧事能自觉按照丧礼操办。
郑国国内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同时,“国际环境”也发生较大改变。
郑简公二十五年,子产奉简公之命访问晋国,慰问晋平公的疾病。晋平公针对自己的病情,向子产咨询了一个高精尖的科技难题。这个难题在晋国史官不知道,医官搞不懂,全国无人能解答。
子产追本溯源还原真相,浅显易懂的告诉了晋平公,并且推断他的病不是什么鬼神作祟,纯粹欲望所致,或饮食不节,或情绪波动,或沉湎女色。
晋平公深以为然,“善,博物君子也”。“博物君子”在《史记》中还有延陵季子荣膺这一称号。晋平公高度褒扬子产,这国际声誉对提升郑国地位有莫大关系。
《史记》关于子产的记载相对单薄,而《左传》中却颇多记载,仅从《古文观止》中可见一斑:
郑国对朝见晋国时贡品太重感到苦恼,“子产告范宣子轻币”,写信陈述重币对个人家国的危害,批评范宣子借加重诸侯贡赋中饱私囊;
子产陪同郑简公去晋国,晋平公没会见郑简公,“子产坏晋馆垣”,以处置晋国的怠慢,晋平公接见郑简公,“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礼仪规格不降反升;
楚国公子围到郑迎娶公孙段家的姑娘,带兵娶亲让子产担忧,“子产却楚逆(迎亲)女以兵”,有理有据的回绝,并警示郑有所防范,楚国最后才放下兵器进城娶亲。
除了子产在外交方面政治智慧,还有如何培养人、用人方面的“子产论尹何为邑”,关于政令的宽与猛,有“子产论争宽猛”。
“声公五年,郑相子产卒”,郑国人全都失声痛哭,悲伤如同死去了父母兄弟一般。“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由此可见,子产对郑国的影响有多深,他的死让老百姓觉得没有了依靠。
《史记·循吏列传》说子产为相“二十六年而死”,我估计司马迁算错了账,献公十三年卒,定公十一年卒,简公三十六年卒,如果从郑简公二十三年,子产为相没有间断,那么“五年、十三年、十一年、十三年”,应该是四十多年的国相工龄。
网上查阅一下,“子产,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卿。相郑四十年,晋楚不能相加兵。郑成公少子。”这条算是比较接近事实。
“博物君子”子产的事迹没有广泛流传,反而不如私德有亏的管仲,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大概是管仲制定的政策后世推行效仿的多,且成就了一代霸主——齐桓公;而相对于子产只是延续了郑国,而并没有让郑国强势崛起。
我是@七品草民 每天读史记欢迎大家关注互动,评论请留言,及时回复,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