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饭是个问题
有人说1.5岁到2岁才乖,说什么他都听,好管。可过了2岁,孩子不好管了,也不好玩了。吃饭的时候,手闲不下来,总喜欢拿个东西,眼睛转个不停总会发现新奇玩意。孩子在这个阶段,四肢运动也比较协调了,自己感觉能控制自己的手脚了,有自己的想法了。孩子的抚养者这个时候最焦虑,担心孩子吃不饱,营养跟不上,“追着孩子喂饭、喂奶”就成了一场战斗。
孩子吃饭是抚养者最伤神的事情,没有之一,只有第一
每到吃饭,爷爷奶奶就要打起精神,严防死守,临阵以待。一手端着碗,一手拿着勺子,还要蹲着马步,随时最好准备,防止孩子逃窜。还要眼疾手快,趁孩子停下里时候,及时把有饭的勺子送到嘴边,嘴里还不停的说“快点吃,张嘴”。喂了一勺之后,还不忘夸奖孩子,“幺儿乖,快点吃”。当孩子配合吃完饭后,爷爷奶奶就像打完一场大胜仗一样,举着空碗凯旋归来,“今天幺儿乖”。当孩子胃口不好,没吃多少时,爷爷奶奶心情很沮丧。
有时候喂饭者受其他因素影响,情绪不好时,嘴里会喊叫,“吃不吃嘛",啪的一声,将碗重重的放在桌上,试图通过肢体和声音来震慑,控制孩子,只是孩子看不懂,也不明白他的意思,仍然我行我素,把爷爷奶奶整个“内伤”;或有时候将孩子吓得哭喊。
还有一些爷爷奶奶用贿赂的方式,“来吃哟,下午带你去坐摇摇车”;
还有通过情绪来控制孩子,“再不吃,婆婆不高兴了哟,不喜欢你了!”,婆婆就是黑着脸,孩子吓得赶紧过来配合一下;
总之,通过孩子吃饭,你可以看到一个个大人们的演技。每天都会上演;
每每看到,这些表演,我都会按耐不住,想笑。。。。大人们,太认真了,不好玩。
喝奶也可以来一场游戏
我送外公外婆和孩子到贵州平正去避暑,见到了女儿去年一起玩的玩伴顺顺哥哥。顺顺哥哥在我们之前就到平正了。顺顺哥哥今年3岁3个月了。
顺顺哥哥和外婆到我们家。外婆跟在顺顺后面,端着一碗牛奶,进了屋。“顺顺赶紧喝奶”。外婆拿着勺子,往顺顺嘴里喂,顺顺不情愿地,嘟着嘴,明显不配合。看来又要上演一场哄喝奶的戏。很明显戏中各方都不想演好戏,这场戏主要是没有导演,演员都没有积极性。看来我这导演要排上用场了。
“顺顺哥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声音提高引起孩子注意。顺顺抬头看着我,很想配合。
“顺顺,几口能喝完?,我猜要6口”,我问他。他很认真地思考,“我4口”。
“4口?”,“真的可以吗?我不相信“,”我故意很惊讶的样子。“真的”,顺顺坚定的眼神。
“先不着急喝,我记个数,怕忘了。你喝之前说一下数字,我听到了后,大声确认一下再喝,等一下,我做个准备,从一开始哟”。我先公布规则;“好”,顺顺很配合。
“1”,顺顺先说出第一个数。我听到后,竖起食指,大声地说“我听到了,1”。
顺顺迅速端着碗,深深地喝了一口,看样子要一口气喝完一样。“别一口喝完了,还有三口,歇一会儿”,顺顺外婆旁边提醒。“啊,看起来好好喝,肯定很好喝,我都想喝了”,我说出我的感受。顺顺点点头。“我好像要听到顺顺说2了”,我继续推进。
“2”,顺顺说出来了。“我听到了,2”,我大声的重复着。顺顺继续端着喝。
“完了,我不看了“,我故意别过头去。“看到喝得这么香,我口水流出来了”,顺顺看到了,咯咯地笑了。
“该第几口了”,我故意问到。“3”,顺顺答道,“我听到了3, 3”,我大声地说。 顺顺配合地喝了第三口。
“碗里剩的最后一口,可以喝得完不?” ,我怀疑地看着他。“该数字几了?”,我问到。
“4”,顺顺答。“最后一口,4”,我大声地说出数字“4”,同时做出4的手势。顺顺一仰头,将剩下的全部喝下去了。
“耶,不错哟。真的4口就喝完了”。我很崇拜他的样子。“我看到白胡子,想不到喝奶还可以能长出白胡子”。
“把白胡子擦掉吧”,“我看到一个喝奶,这么积极努力的孩子”,我给他点了一个赞。
喝奶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接下来 顺顺、女儿和我三人继续玩其他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出,之前孩子外婆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是单向,一个劲的对孩子强调“快点喝”,没有去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
我采用的方式是,让孩子有控制感。要知道控制感是个好东西,有了这个感觉,就能激发我们主动的行为。当然孩子的控制感要有效果,就需要我们大人配合一样,才能将戏演得真实。
游戏能推动孩子的配合
提到“玩”这个字,很多家长脑海中显示的词语就是“玩电脑”,“玩手机”,“玩游戏”,似乎都是不好的,都是不正经的。在这些家长里面,只有规规矩矩地坐在桌子前学习才是正经的事。殊不知,这些在家长监督下的学习的孩子到了成年后,把“学习”、“读书”这类事情当作最为讨厌的事情,碰都懒得碰,除非是工作中“逼不得已”。
孩子为什么对“玩”这么兴趣盎然,其实游戏和手机,很大程度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晋级”、”被崇拜”等很多心理需求。
精神分析大师“曾奇峰”曾说,孩子天生具有学习的天性,是我们这些大人压抑了孩子,通过“催促、吓唬”等方式,隔离了孩子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的孩子都用玩的心态对待学习,学习再也不是家长和孩子们的苦恼了。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书《游戏力》。其中有些观点,我非常赞同。
1、孩子会在游戏的过程中,释放自己的情绪,疗愈自己,并且重新回到愿意合作的状态。
2、强调与孩子的游戏,更多的是与孩子之间交互,建立一种“合作、共赢”的互动的良性关系。
在我们成人的工作和生活中,看到大量的沟通失败的案例,其中有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未建立好良好的互动关系,目的性太强了,直接说事。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盘,都不愿当冤大头,都想着你输我赢,哪里还有什么好的沟通结果。
心理学中有句话特别重要,“关系大于方式,方式大于内容,关系是第一,关系大于一切”。曾奇峰老师有句名言:“健康家庭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特征是:好玩”。他的意思就是“家庭氛围轻松,相互间互动良好,自然孩子就长开了,否则家庭氛围不好,孩子就长得干巴巴的,限制了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