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人的行为产生于人的动机,人的动机源于人的基本需要。
基本需要首先是生理需要。动机理论的出发点的需要就是所谓的生理的驱力。在一切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优先的。人类机体的另一个特征是,当机体受某种需要支配时,对未来的看法也会改变。例如,对于长期处于极端饥饿状态的人来说,他的理想的境界可能就是食物十分丰富。在他看来,只要在他的有生之年食物有保证,他便是最幸福的,不企求更多的东西了。但当一个需要已经满足了,就不再是一种需要了,此时立即就会出现另外的,“更高级的”需要。安全需要产生了。整个有机体就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在一个没有威胁、而充满着友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通常不会有缺乏安全的反应。一个和平、安定、良好的社会,常常使它的成员感到安全,不会有野兽、极冷极热的温度、犯罪、袭击、专制等的威胁。假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满足了,就会产生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此时,他希望得到爱胜于其他东西。爱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尊重的需要就出场了。社会上所有的人(病态者除外)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牢固的地位,希望别人的高度评价,需要自尊、自重,或为他人所尊重。这种需要可以分成两类:第一,在面临的环境中,希望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和有信心,一级要求独立和自由。第二,要求有名誉或威望、赏识、关心、重视和高度评价。自尊需要的满足使人有自信的感觉,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用处。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软弱感和无能感,会使人失去基本的信心。但即使上述所有需要都得到满足,人又会产生新的不满足。是什么样的角色就应该干什么样的事,这就叫自我实现。自我实现需要,就是指促使他的潜能得到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可以说成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物。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有赖于前面四种需要的满足。我们把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人称之为“基本满足的人”。这种人具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
基本需要的层次是固定不变的吗?其实是有例外的。有些人就将自尊看成比爱更重要;特别有创造天赋的人,其创造性的驱力似乎比其他任何相对的决定性因素更为重要;心理变态的人格会永远丧失爱的需要......
人类学家发现:文化尤其地域性和特殊性,但人的基本需要具有共同性和一般性。即使在不同的社会里,人们人们还是比我们初次与之接触所想的相像得多,而且当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时,我们似乎就会发现这种共同性越来越大。这是否可以视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心理学依据?
一种需要不是某一种行为唯一的或单一的决定因素。任何行为可能是一个使多种需要流动的渠道,即多数行为是由多种动机引起的,是有几种基本需要或一切基本需要共同决定的,而不是仅仅由其中的一种需要决定的。不是所有行为都是由基本需要决定的,或是都由动机引起的,另一类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所谓现场决定因素。这对于公安破案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不重要的愿望遭受挫折不会产生心理病理发明的后果,而基本上重要的需要遭受挫折就会产生这样和后果。冲突或挫折未必是致病之因,只有当它威胁到或挫伤到基本需要,或者威胁或挫伤到与基本需要密切有关的部分需要时,才成为致病之因。
2017年11月7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