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观感
“对于苏联人徐志摩十分不屑,他曾经写过一段著名的血海论。1925年徐志摩途径苏联前往欧洲,这期间他感受到了苏俄阴沉的天气,贫瘠的城市,忧郁的人民,凋敝的文化,他从满洲里上车,经西伯利亚在莫斯科逗留了三天,他去探望了托尔斯泰的女儿以及拜谒列宁墓和契诃夫墓,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写成了《欧游漫录》。在书中有几个内容是这样描述:在西伯利亚沿途所见,入境于深当地人民的苦难愈加明显,赤塔车站上挤满了四五岁向旅客讨要食物的孩子,以及那些衣衫褴褛,表情淡漠,无所事事的成年男女。在莫斯科看不见漂亮奢侈的店铺,最热闹的是那些食品店,这里的物价高的吓人,一双丝袜要卖到15元一双,一双鞋要40元,我碰到一位大学教授,他的衬衣就是睡衣,他的外套看起来就像一个赖毛黑狗皮统。惠尔恩先生四五年前形容莫斯科科学馆的一群科学先生们,说是活像监狱里的犯人或是地狱里的饿鬼。我想他的比喻一点也不过分,紧接着在拜访托尔斯泰女儿的时候,徐志摩又这样描述到托尔斯泰的大小姐受到了一些优待,她居然有两间屋子,她说托尔斯泰的书已经无法买到,那些屠格涅夫,陀斯托尔夫斯基等作者的书也全部销声匿迹,我问她莫斯科还有哪些重要的文学家,他说全都跑了,剩下的都是不相干的,对于这个描述徐志摩写的很详细,他的描述和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描述基本一致。”
视频观感:对于徐志摩,原来印象,浪漫诗人。那一代学者,无论人品,学问,思想观点,我崇拜胡适先生。对于徐志摩,弃张(幼仪)娶陆(小曼),事实证明,他新潮激进,为后来婚姻痛苦,遇难埋下祸根。(见下两篇《关于那代人的离婚》《徐志摩弃张(幼仪)娶陆(小曼)明智吗?》)
观此视频,改变看法,诗人追求美,追求美的生活,包括社会环境。难怪写出那么美的诗作(《再别康桥》)。他理想的宜居之地,是康桥(英国),而非莫斯科。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
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徐志摩《再别康桥》)
近乎梦一般的康桥,只是表像,它是英国缩影。面对地狱一样莫斯科、苏联,许多诗人,诗作消失……诗人直觉说明一切,他十分不琐,不是宜居之地,不是理想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