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分离:让人受用一生的人际交往真理

如果说有什么方法能解决人生中99%的烦恼?

我会选课题分离。

说这句话的是阿德勒,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心理学三大巨头之一。

你可能会反驳这个观点,毕竟人际关系如此复杂,怎么可能用一个小小的课题分离就可以解决?

起初我也质疑这是不是在扯谈?但是深入了解之后,特别是亲身经历之后,我坚信了此言非虚,课题分离它就是这么强大,强大到不容你忽视。

无独有偶,俄罗斯作家邦达列夫也曾说过:“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课题分离。”

包括著名作家三毛在散文《简单》里面说的:

「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担。

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

我当心的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

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能达到这种境界,运用「课题分离」功不可没。

这种勇气怎么来?就是用「课题分离」。

近年来,畅销书籍《被讨厌的勇气》,被称为人生必读书目之一,其一核心理论就是「课题分离」。

很多人在看完书,当下好像顿悟了,可等到实际运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还是个憨憨,那是你压根就没弄懂「课题分离」的精髓。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重新认识「课题分离」的秘密。


为什么课题分离如此重要?

因为它基本贯穿了所有的人际关系,它是一切的起点

没有它,你会发现你的人际关系就如荆棘丛里的乱线一般,剪不断理还乱。

比如:

你不知道怎么心安理得地拒绝别人,哪怕费了好大的劲拒绝别人了,你心里可能还是七上八下;

你会在不经意间就特别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当听到自己被同学、同事小声议论的时候,你会忍不住地冒出「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够好」的想法;

你很大可能会发展成习惯讨好的nice人设,好像永远在关注别人的需求和感受,满足别人的期待。

为了迎合别人,你不会点自己喜欢吃的菜,你不会做让对方不高兴的事,你总是嘻嘻哈哈缓解气氛,可日子久了,你越是希望别人喜欢你,你就发现越不喜欢自己;

你甚至还会发展成高敏感人格

或许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你都能翻译成别人讨厌鄙视不喜欢你的样子,因此伤心难过好久好久。

会因为伴侣稍微忽视了你,你就能解读成他是不是不在乎我了、不爱我了,从而撕心裂肺地自我折磨和关系折磨。作妖作的久了,就算是神仙恐怕也会离开你。

你看,你总是能敏感地洞察一切,到最后却把自己伤得体无完肤。

你可能管理不好你的负面情绪,总是一味地自我否定自我打压,担心得不到认可。

就像我之前写文章一样,文章还没开始写呢,就觉得自己会写不好,读者也不爱看,然后看到别人特别好的文章,就觉得自己是个渣渣。

基本上我只要有这种想法,那完了,那篇文章一定胎死腹中。

还有类似亲子关系的道德绑架、婚恋关系的PUA,朋友关系的贴标签行为等等,各种伪装着以爱的名义试图侵犯我们生活的行为。

基本上,这些甚至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什么是自己的课题?

什么是别人的课题?

拿前面的示例来说,你总是特别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

很大程度上,就是你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弄混淆了,你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

什么意思?

别人的视线、别人的评价这是别人的课题,不是你的课题,你并不能时时左右别人的想法。

你只需要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把当下的事做好,这是你的课题

再者,你不好意思拒绝别人,不好意思追讨别人欠你的钱,这也是混淆课题。

拒绝别人这是你的课题,至于你拒绝别人之后别人怎么想,这就是别人的课题。

同样,你向债务人催债,这是你的课题,债务人还不还、什么时候还这就是他的课题。

再比如信任这一行为,你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而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别人的课题了。

就好比你追求一个喜欢的人,你喜欢他想要追他,这是你的课题,但是对方怎么对待你的喜欢,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

好的,问题来了。

怎么区分是谁的课题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就拿我写文章来说,不管我写得好不好,它是受到批评还是赞扬,它所产生的结果都是由我来承担,而且我写文章还关乎着我未来的写作水平怎么样,这些也都是由我来承担,所以这是我的课题。

再比如择偶,你选择了什么样的伴侣,最后和谁结婚,这些决定了你以后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以后的生活就是你需要自己去承担的结果,这就是你的课题。

还有关于孩子的学习,孩子学不学习,最后有没有考上好的大学,从而有没有好的工作,这些都是由孩子自己去承担的,所以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妈妈的课题。

2、这件事是我能控制的吗?

还是拿婉辰举例子。

像我以前写作的时候就总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我总担心自己写的文章没有人看,没人认可,没人点赞,就觉得这样的文章没有什么价值。

每每只要一想到自己花费了巨大的辛苦和努力写出来的东西都没什么人好好地看完,我想写文章的热情就瞬间被浇灭。自然而然也很难把写作这件事坚持下去。

可是想一想你们什么时候有时间看我的文章,推荐页面能不能出现我的文章,你们对我的文章评论什么等等这些,是我能控制的吗?

我不可能说魂穿到你的身体,控制你的大脑,命令道:“快,你就必须看婉辰的文章!”

既然我控制不了,那么别人怎么理解,怎么看我的文章,这就不是我的课题,而是你的课题

我能控制什么呢?

我能控制在我写文章时尽量把它写好,争取让它呈现在你们面前的是一篇优质的文章,这是我能努力做到的,所以这才是我的课题

所以朋友们,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还可的话,也不用顾虑别人怎么看你,想点赞就点赞呗,这是你的课题~

ok,明白了“什么是谁的课题”,我们接着进入下一个问题。

什么是“课题分离”?

阿德勒说:

「课题分离——就是你要思考“这是谁的课题”,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然后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简而言之就是:顾好自己,尊重他人

还有乔治·戴德在《自我边界》一书中提出的:所谓边界,就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

近年来,“边界感”一词貌似挺火的。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紧,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

所以,有人说:所谓为人处世的高情商,其实就是懂得边界感

著名作家纪伯伦也曾说:

在一起的时候要给彼此保留空间——橡树和雪松并不能在彼此的影子中成长。”

这些边界感,说到底其实就是课题分离。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不让别人对你的课题妄加干涉,你也不过分干涉别人的课题。

课题分离有哪些好处?

1、人际关系更自由

“如果你能够理解并实践课题分离原则的话,人际关系会一下子变得自由。”

——阿德勒

为什么阿德勒要说“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就是因为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之后,人类所有的不自由皆来自于人际关系

因为人是社会性的“个人”,几乎99%的人都挣扎般地活在各种各样的羁绊之中——不得不和讨厌的人交往,不得不满足父母的要求,不得不忍受伴侣无理的发泄……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被他人包围着,都是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的社会性的“个人”,无论如何都逃不出人际关系这张坚固的大网。

而当你懂得运用课题分离之后,你就会发现,所有的这些人际关系的烦恼、乱七八糟的纠缠,都可以归为两类事:

1、关你鸟事(这是我自己的事情)

2、管我鸟事(这是你自己的事情)

看,如果能够进行课题分离,那么人生就会简单得令你吃惊。

2、专注自我,现世安稳

“想要得到快乐和自由就要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事是我们能控制的,有些事则不能。只有正视这一基本规律,并学会区分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物,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持身内心境平和,身外卓有成效。”

——本杰明·富兰克林

课题分离就是在帮我们区分哪些是我们能控制的事物(自己的课题)、哪些是我们不能控制的事物(别人的课题和老天的课题)。

对于自己的课题,尽人事听天命,对于别人的课题,接纳包容理解尊重。

正如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说的:

这世界上只有三件事:理好自己的事,少管别人的事,放手老天的事。」

如此,你的内心才会更加平和从容,你也能更专注于你自己的课题。

就像种树,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

你只管栽培灌溉,专注自己的课题,不作枝想,不作花想,不作实想。就算悬想又有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3、掌握人际关系之卡

大多数人的人际关系之卡是掌握在别人手中的。

我以前和别人人际交往的时候就有一个特点:生怕自己做了什么会让对方觉得不舒服。

就如果我发现,我的朋友是因为我做了什么才不舒服,或者生我的气,不理我,我就呆住了,很难过,不知道怎么办。

就感觉自己是一个罪人,「是我害他这样,是我不好,我有错」,然后一个劲地道歉,觉得很愧疚。如果对方不接受的话,那就真的手足无措了。

这也是很多患抑郁症的孩子的特点:总是十分贴心地为他人着想,生怕自己给别人添了什么困扰,然后陷入自责自伤的地步,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一个累赘。

究其根本,这就是「课题的混淆」

说回我以前,我之所以感觉那么糟糕,是因为我自认为伤害了朋友,我变成了一个「坏人」

我原本的课题是「想对朋友好一点」,但现在却混入了一个新课题:「不想成为导致他不舒服的那个人」。

咱们根据课题分离的理论来拆分一下新课题:

「他感觉不舒服」,这是他的课题。不管我们做了什么,他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和处理,成全了他此刻的不舒服

换言之,不是我「导致」他不舒服,而是他自己「选择」了不舒服

看,如果我能采用了课题分离的建构方式,事情就简单多了。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向他提供支持和安慰),而不需要承担不属于你的压力(比如,认为自己有义务「让」他保持舒服)。

而采用传统建构方式的人,往往是这么看问题的:

是我害他这样,所以我不能拒绝他。

是我害他这样,所以我不敢面对他。

是我害他这样,所以我要补偿他,证明我是一个好人。

这样一来,你在处理人际困扰时,你的人际关系之卡就会受到更多限制。

由此可见,采用课题分离的构建方式,可以帮助摆脱那些你强加给自己的或别人强加给你的束缚,帮你找回人际关系的主动权。

“据此行事,人不见得会变冷酷,反倒可以更专注于自己的需要,受到的限制会更少。

他很灵活,同时界限又很清楚,不会把两个人的事混为一谈。

他的关心就是关心,而非过度的干涉。他对别人没有越界的要求,又很清楚自己如何担负自己的责任。

当他需要维护自己边界的时候,他会明确告诉你,而不是推开你。

他理解你的不舒服,会陪你一起面对,而不用躲着你,敷衍你。”

——李松蔚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觉得对你有帮助,请记得点赞和收藏哦,作者感激你,系统也会推荐更好的作品给你!)


实现课题分离的阻碍

看到这里,相信你对课题分离已经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会不会觉得课题分离其实也没有那么难,so easy。

but道理都懂,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的确,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可以过自己喜欢的人生,

遗憾的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没过上自己喜欢的人生

追根溯源,还是「课题混淆」的阻力太大,让很多人在有意无意之中就陷了进去。

1、喜欢倾向

我知道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欲望,希望别人喜欢我,而且越多人喜欢我越好,我们享受这种被爱的感觉,这让我们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谁会想被别人讨厌呢,毕竟讨厌鬼什么的最遭人烦了,如果可以,请让我成为“万人迷”吧。谁还没这个小心思呢。

近代哲学巨人康德就把这种「想让所有人都喜欢我」的欲望称作「倾向性」,这是一种本能性的欲望,冲动性的欲望,我们会你情不自禁地想让周围的人对我们有好观感,有好评价,喜欢我们。也因此我们也极易成为欲望的奴隶

我就想起我初中时,那时候大家都还挺嫩的,如果知道有哪个男生喜欢自己,虽然脸上没有什么表现,但是心里早就乐开了花。

而且当时女生们都还流行过一条特别幼稚的标准,就是看有几个男生喜欢她来评定她好不好、优不优秀

我就记得当时班里有个女生特别招男孩子喜欢,而我呢,好像没什么人喜欢,为此还伤心难过了很久很久。最后只能化悲愤为力量,去好好读书,努力争取老师的喜欢。(看起来,效果还不错哈哈哈。)

其实看到这里,你就明白了,我们有一股原始的欲望冲动想让别人喜欢我们,但是别人喜不喜欢我们这却不是我们的课题,而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控制不了。这就是在混淆课题。

所以,为了得到别人的喜欢和认可,几乎99%的人都会选择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那就是你喜欢什么,我就成为什么,即满足别人的期待

然后你就会发现你成为的一直都是别人想让你成为的,而不是你自己想成为的。

“你越是让别人喜欢你,你就越是讨厌自己。”

——大张伟

2、认可欲求

想一想,如果你在学生时代考了100分,老师、父母会怎么样?

如果你考了0分,他们又是什么反应?

我猜,考100分的孩子很有可能会被奖励一餐美味或有趣的玩具,而考0分的孩子呢,则会面临着老师和父母的双重批评甚至指责——「我就没见过像你这么笨的孩子!」

很真实有木有,这就是驰名已久的赏罚教育

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而如果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受到惩罚。

在这种教育模式的浸染下,我们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

比如,在没人看到的环境下,很少人能主动把垃圾桶外的垃圾捡起来,却有不少人随手就乱扔垃圾。

再比如,如果学校对作弊行为不采取惩治措施,可能就会诞生大批的抄袭者,连带着那些原本不抄袭的人心里不平衡,「凭什么你抄袭可以拿奖学金,我兢兢业业学习却讨不了好」,抱有这种想法,不抄袭者也会慢慢转变成抄袭者。

你会发现,我们不再关心事情是否恰当,而只关心我们能不能得到表扬。而得到表扬的前提就是要得到别人的认可。

「认可欲求」我们在活着时常常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

仿佛只有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我们才能体会到“自己是有价值的”。通过别人的认可,我们才能消除自卑感,增加自信心。

于是在认可欲求的驱使下,你会发现,你脑海中时时刻刻浮现的都是别人会怎么想你,别人觉得你怎么样

比如,我上课要不要举手回答问题,别人都猫着不动,就我一个人站起来,不太好吧,别人会不会觉得我特别爱出风头?

我站起来回答问题了,如果回答得不好,老师会不会觉得我能力很差劲,同学们会不会笑话我?

看看,就这么简单的举手回答问题,我们在心里都上演了一场年度大戏,更何况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呢。

你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总活在别人的课题里,而不是生活在自己的课题里,我们总是以别人的认可为标准,自己的心里却没有一杆秤,自然而然,你会觉得人际关系一团乱糟糟。

要知道,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也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都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运用课题分离的构建模式,我们该活在自己的人生中。

3、回报思维

回报思维,简而言之就是,如果对方为自己做了什么——即使那不是自己所期望的事情——自己也必须给予报答

这也是典型的课题混淆。

对方为你做了什么,这是对方的课题,至于你要选择怎么做,这是你的课题,你完全没有必要道德绑架自己,觉得对方为自己付出了,就应该听对方的话。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亲子关系

如果说你的父母存在回报思维,他认为「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我相应的回报」,那么就意味着,你必须按着他的要求走

他们把这些要求包装成「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你好」「我怎么可能会害你呢」等等,来干涉你的课题,如果你也存在回报思维或者认可欲求,自然而然你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他们的期待,哪怕这些事你并不喜欢。

甚至更严厉的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相貌平平,成绩一般,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还会360度全方位地攻击你,贬低你,向你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你真的信了他们的话,那是很可怕的。

看过这样一句台词:

“永远不要低估国内父母的热情,为了孩子,他们可以割舍一切,自然也会要求更高的掌控。”

4、期待思维

我记得我小时候,我听我妈妈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以后一定要擦亮眼睛,嫁一个好人。”

她怎么反反复复跟我说这句话为什么?

她在期待,期待着能有一个人能给予她女儿美好的婚姻,能帮助我解决我的人生问题。

这也是很多人潜意识的思维,期望通过一段关系,或者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去解决你的人生问题。这就是大部分关系中痛苦的根源思想所在。

你没钱,想要找个有钱人,来解决自己贫穷的问题;

你没趣,想要有个有趣的人,来提升自己生活的愉悦;

你家庭缺爱,你想找一个家庭和谐的伴侣,来满足自己对家庭的幻想。

包括很多情侣谈恋爱时,总是寄期望于对方,希望他能对自己好一点,希望他温柔体贴一点,这无可厚非。

但是你怎么期望的,这是你的课题,而对方怎么做的却是他的课题,他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能满足你的期待,当期待满足不了时,有多少女生撕心裂肺地哭,觉得自己找错人了的?又有几个女生是能淡定得了的?

大家结合你自己的经历,恐怕就可以得到答案。

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所以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如果我们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别人的话,那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妄图干涉别人的课题,求而不得,痛苦的终究还是自己

喜欢倾向、认可欲求、回报思维、期待思维等等这些都只是我们人际关系中课题混淆的一部分缩影,现实生活中肯定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课题混淆发生在你的身上。

如何让自己生活地更好,更自信,解决人际关系的种种烦恼,这些就需要你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反复地刻意训练「课题分离」才能解决的了。

注意事项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

——阿德勒

1、分开你和我,不等于不管你死活

有些人课题分离之后,秉承的人生态度就是「我就是我,管你去死」,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就有点过度分离了。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我们更懂感情,我们不可能完全脱离他人而活。任何人都有和别人发展关系、保持亲密的愿望。交朋友,谈恋爱,团队合作等等,都需要一个人能够了解他人的感受,关照他人的感受。

比如,身边的死党遭受了打击,好像是没有找到好的工作,你可能也会跟着难过。注意,这里的你难过,不是死党的课题,就是你自己的课题。

如果你过度运用课题分离的话,你就会变得无比冷漠:「对不起,这是你的事,跟我无关」。

想一想这么对待亲密的朋友合适吗?我们想要他们好,我们想对他们好,这是我们的课题,此时此刻,在他们受伤难过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安慰鼓励和理解。

但是对方的情绪能缓和多少,这就是对方的课题了。你知道这一点,你就不会因为对方一直闷闷不乐而自责,因为你十分清楚地知道你承担着什么责任。

我记得前些年,这句话好像挺火的,「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课题分离只是为我们增加了锋芒,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舍弃了善良。

2、我明白了,别人不明白怎么办?

课题分离只是一种「你」可以选择的建构方式,而不是人人都必须学习的规则。

我们掌控不了他人的想法,学习这些理论的关键,不在于要求别人怎么想,而在于当别人讨厌你的时候,你自己选择怎样的态度。

可以选择让自己相信:「他讨厌我,这是我的事,我要尽量让他喜欢我」。

可以选择让自己相信:「他讨厌我,这不是我的事,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本心去做事,如果他实在改变不了对我的看法,我也只好面对这事实」。

换句话说,你讨厌我,这是你的事,我只能接受这种讨厌。

后者,就是「被讨厌的勇气」了。我们管不了别人,只能决定自己,要不要在生活中贯彻这种勇气。

就像李雪在《有限责任家庭》中写道的,

「一个真正自信、活出自我的人,与他人的关系模式是‘你好,我也好’,双方彼此陪伴,同时又各自精彩,或许从外在成就上看有高低之分,但依然彼此尊重、欣赏,都能绽放自己的活力。」

写在最后

如果说课题分离给我带来了什么影响,可能就是

1)我减少了一些因为别人的看法而产生的烦扰。

我不再因为某些人不喜欢自己,在背后说我坏话而斤斤计较、委屈难过。我更能接受「我不会得所有人喜欢」的事实,既然能经受得住赞美,同样也要经得起诋毁。

如果别人不喜欢我,我会说服自己,这是他的事,他会好起来的(如果他愿意的话)。

2)我能理解每个人是如何为自己负责,减少了一些去掌控别人的妄念。

特别是在亲密关系里,我不再一味地要求伴侣改变,让他突然从晚起变早起,从懒惰变勤奋,从拖延变自律等等,我试着调整我的心态,掌控自己的课题,生活的确改变了不少。

3)我可以更专注于自己的课题。

遇到困扰的时候,当我判断它是我的困扰,我就不会怪罪于别人,从而增进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技巧和勇气。

就如沈奇岚《无论何时,年华都盛开》写道的:

“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希望你不要用年龄和其他东西束缚自己。”

-end-

希望此文能让你对你的人际交往有更深刻的思考,让你被束缚在各种关系羁绊的时候,它能给你带去课题分离的力量,以此,恐怕就是此文最好的归宿了。

再次感谢您的阅读。我是婉辰,我们下个模型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