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塔组立,宛如浩瀚大海泛起一丝微不足道的涟漪,因为这对从事电力行业的人来说再平常不过了。但1月28日,随着220千伏莞城~振安双回线路工程N20塔的成功组立,平静的电力海洋里掀起了一丝动荡。与以往不同的是,本基铁塔由广东省输变电工程有限公司输电第一分公司高空作业队组立完成,这支28人的队伍里,有21名是刚踏出校园的新员工,进一步优化了电力建设施工人员的组成模式,在新时代赋予了电力建设者新的使命,以及新的责任担当。高空队经过18天的共同奋战,首基铁塔平地而起,该支队伍的首胜号角在东莞长安镇回荡不息。
安全第一,各施所长
本基铁塔总高39米,重量37.7吨,双塔材结构,这样的塔型无论从组装或是吊装上,对新员工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第一次接触双塔材结构,识图组装真的有点乱,除了区分方向还要考虑内外朝向。”毕业于广东省电力学校的张林俊说道。
“与花都基地的铁塔相比,这基塔要高很多,登高作业时要克服的恐惧感也随着增大。”来自中南大学的张明森回忆道。
为了让新员工各施所长,高空作业队队长朱为国采用 “中技生+本科生”的搭配模式,中技生带领本科生登高作业,本科生带领中技生识图组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他们都是刚毕业的学生,思想特别活跃又乐于表达,思想上和技能上要有交流。”队长朱为国说,“另外,新员工在铁塔组立过程中缺乏经验,学习登高作业时又要兼顾安全,所以上下塔作业时,我们都配备了自锁器,确保安全。”
抱杆组立、塔材组装、塔材吊装、塔材就位、升抱杆和降抱杆等组塔环节,都需要新员工默契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施工中从来就不存在单打独斗,任一环节稍有出错,就会带来安全隐患,不仅伤害到自己,也伤害到同伴。
如果说本次立塔是场竞赛,我们从没想过在彼此之间争输赢,但面对安全,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输。18天的日子里,白天我们携手并进,组立铁塔;晚上我们齐聚一堂学习安全规程、交流技术、回顾和总结当天的工作成果。
在早出晚归的车里,总能看见面包饼干等干粮。
队长说:“中午饭不够吃吗?”
队员们说:“够啦,但干完活很快就饿了……”
与冬季格格不入的颈部黑白分界线,见证了我们18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和永不放弃的新时代电力铁军的精神风貌!
立塔期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铁塔组立初期,我们要将总重37.7吨的塔材进行分类,由于塔腿太重,队员蒙俊至支撑不住,意想不到的承重从疲惫的肩膀滑下,直接落到脚板,痛苦的表情浮现在稚嫩的脸上,但转眼稍纵即逝,休息不到五分钟又重新扛起塔材。
当晚回到宿舍,他的脚板肿了一块,好在伤势并不严重。
隔天站班会时,我看到新奇的一幕:大家的工具袋都统一背在左肩,没想到大家的职业素养形成如此之快,后来我才发现,大家的右肩因为搬运塔材都出现红肿,却只字不提。。
晚饭的时候我和他们谈起这事,开玩笑说我们看上去真伟大,其中有人说,抬的时候肌肉真心疼,但就想早点把塔材分好,哪里称得上伟大……
世代风云变化,保持初心便会与众不同
在这群新员工脸上我看到一种不忘初心的饱满和丰盈,他们没有过分将辛苦一一放大,而是真正扑下身子融进尘土飞扬的施工现场。前方还有更多的风雨,更多的山岭,而他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持住初心,扎进泥土迎接风雨,昂首上路翻山越岭,好运便不会对他们无动于衷。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他们的施工瞬间~
�
时光无法倒流,但精髓脉脉相承,真正的成长是从不喧哗
立塔完成那天,我问大家有什么感想,没想到更多的只是云淡风轻:简直不敢想,立的时候只想快点,完成的时候反而有点不舍,但最后一刻是真的开心。
是啊,他们能有什么感想呢,从架线到立塔,四个多月来,他们已经开始把一切都沉进了肌肤里,沉进了骨子里,真正的成长是不动声色,安静又沉稳,内心抹平了涟漪,直到海洋恢复一如既往的平静。在往后漫长的岁月里厚积薄发,才能掀起更多的惊涛骇浪。
本基铁塔将慢慢成为之一,同时也值得被铭记。
昔日省输铁军奋战沙场的时光无法倒退,但继往开来,铁军的技能和精神一直脉脉相承。
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开启新员工技能短板新征程
近年来,为了适应公司发展壮大需求,广东省输变电工程有限公司通过校园平台招兵买马,但如何让一批又一批新员工实打实地掌握施工技能,成了公司一直努力推动的心头大事。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风,响应并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在公司和分公司的谋篇布局下,输电第一分公司高空作业队应运而生。从挑选工器具到使用,从施工工序到施工方法,每个节点新员工必须亲历亲为,强力补技能之短板。
文稿:陈泽鹏
视频:陈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