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公神像、关帝庙遍布全国各地,为中国神明中最多祠庙的一位。史料记载,关帝庙明清时期就有近30万座。
关公,又称中华武圣,自古以来就是军人、警察、镖师、武林人士崇拜的偶像。
正史中《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称,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可见二公之名,不惟同时之人望而畏之,身后数百年,亦无人不震而惊之。威声所垂,至今不朽,天生神勇,固不虚也!”
关于关公的忠义武勇,在罗贯中《三国演义》的笔下也发挥得淋漓尽致,“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等等,表现出关羽忠贞之节和义勇之概,不仅深入民心,妇孺皆知。而且还成为描写英雄气质的成语,奠定关公在中国人心中义勇无匹且义薄云天的武圣人形象。
古代祭祀的战神本是“兵主”蚩尤,北宋流传“关公战蚩尤”的传说时便取而代之。就官方的祭祀而言,唐初开始便有武庙,但主祀的是周朝名将姜子牙,而关羽则为从祀。
自从北宋开始,关公便替代了唐时军队的毗沙门天王,成为军队的主神。秉承宋、元遗风,明军亦非常尊崇关羽,一直流传着关羽显神助阵的神话。比较早期的是载明太祖梦关羽邀“陛下鄱阳之战,臣举阴兵十万爲助”。
《东山武庙谱•鼎建铜陵关王庙记》载:“国朝洪武二十年,城铜山以防贼寇,刻像祀之,以护官兵。官兵赖之。”《明史•太祖纪》载该年江夏侯周德兴受命入闽整顿海防,在闽中沿海建立了许多卫所,铜陵即爲其一。关羽此时就是被作为“军神战神”供奉的。
清朝入主中原后,除大力提倡尊孔崇儒,崇尚程朱理学,与汉文化融合,还大力倡导尊君、忠君的思想,大力宣扬关公忠义精神,将关公战神的地位提到至尊无上的武圣地位。
除了朝廷尊奉,“战神关公显圣助战”的传说也频繁出现在地方志中,如《嘉靖延平府志》所载:“义勇武安王行祠:在城普通岭,神姓关,名羽,字云长。蒲州人。宋端平中建祠,郡人事之甚谨。相传正统十四年沙、尤寇叛,攻郡城,遥望城中皆赤面神兵,心慑丧,遂退。王师从而扑灭之。盖神阴佑之功也。”
可知奉关公为克敌制胜战神军神的传统,始终在军队里有所延续。各地将领把中原奉祀关羽的习俗带至驻地,比较有代表性的记述有昆明《关王庙碑记》:“圣朝洪武壬戌平定云南,凡将帅之臣,介胄之士,咸慕公之神灵异,以扬威武之助。所在军卫必建祠以祀之。”
为鼓舞戍边将士之民族精神,旧时在中国边陲和重要关塞,也建有不少关帝庙。如北京长城居庸关关王庙,丝绸古道关帝庙,长城尽头的嘉峪关关帝庙。在中国版图最西边的新疆伊犁,也建有数处关帝庙。东南沿海的福建东山岛,明朝守岛将士就在那里建起了关圣殿。
关公作为战神,为军人的保护神。民间役男前往军中服役时多前往关帝庙求香火或灵符以护身。驻地军队与地方协商,在驻地附近兴建起关帝庙。关帝是军队士兵和地方百姓的图腾人物,被称之为:胜利之神、战神、守护神、武财神,军队外出打仗,总要在这关帝庙上香,祈求关帝爷保佑能所向披靡、旗开得胜;打了仗回来,也在这要上香感谢关帝爷的庇护能平安归营。地方老百姓外出经过关帝庙,祈求关帝爷保估一路平安、求财得财。
作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英雄人物,关公留下了如:斩颜良诛文丑之勇、千里走单骑之忠、华容道捉放曹之义、秉烛达旦夜读春秋之礼、水淹七军之智、单刀赴会之信等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关公兼具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体系中忠孝仁义礼智信之节操,而其忠义精神更是永垂青史、彪炳千秋;因此在关羽大义升天之后,历代王朝屡屡加封重祀,而民间亦广为立庙朝拜。关羽从民间义士到中华武圣,走了一条复兴汉统,忠义报国的英雄之路。他的人生轨迹实质上也成为一种精神向导,引导更多的人忠肝义胆、报效国家。关公的忠义精神由此也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中国军人的军魂。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民族英雄,他们赤胆忠心,精忠报国,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忠义军魂,如岳飞、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戚继光、郑成功、史可法等等,这些英雄人物在人民心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们的忠义故事也常常随着后世对武圣关公的神灵崇拜而继续流传。如北京正阳关帝庙以关公为主神,任陆秀夫、张世杰为关公左右丞相,岳飞为元帅,尉迟恭为伽蓝。如传说戚继光为关公转世、关公显灵佑助戚继光平南澳讨贼克捷的圣迹等等。都是把关公忠义精神注入到中华民族无往不克的军魂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
关公忠义精神所打造的军魂其实就是来自忠肝义胆、精忠报国、舍身取义、舍己为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来自铁骨铮铮、忠贞不二、英勇奋战、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爱国精神,把对国家的尊严看得比生命重,把民族的利益看得比天高比地厚,把人民的福祉融入到自己的血液和骨髓里,把对所爱的人最深沉的爱埋在内心深处化为对岗位的坚守、对职责的忠诚、对国家尊严、对民族利益的捍卫之上。
这才是新时代的忠义精神,铁血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