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为何“暴力营销”总可以借“题”发挥!
北京时间2月11日晚间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官方宣布:
在爱因斯坦提出引力波概念100周年后,
引力波被首次直接观测到。
引力波过去一周,没有想到一个它会以鸡汤+骂战 的形式再次出现在大众面前...
北京时间2月19日,今日头条将天津卫视《非你莫属》栏目一段五年前的视频挖了出来,标题为《5年前节目中他首提引力波,遭嘉宾嘲讽,如今他们都欠他一个道歉》,视频大致内容就是一位五年“怀才不遇”的民科提起过“引力波”而被现场嘉宾,尤其是方舟子群起而攻之的内容。
所贴出的视频播放数一天之内超过20万。
更有粉丝过千万的“思想聚焦”,粉丝过20万的课代表胖圆圆出面“声讨”。
就在主题升华到尊重梦想、高手在民间,甚至是要求方舟子、张绍刚出来道歉的时候,峰回路转,先是方舟子本人出来发声,然后一大波质疑声袭来:诺贝尔哥所说的,有科学依据吗?这位后来被某些人加冕以“诺贝尔”之名的“诺贝尔哥”真的是手持被忽视的伟大成果吗?“诺贝尔哥”的梦想真的是嘲讽的禁脔吗?
于是“尊重梦想”的鸡汤变成了营销号的“借题发挥”,但我们关注的是为何总有“题”可借?
郭英森未必靠谱,
但“引力波”不该成为笑点
峰回路转后,经过果壳网等一众大拿的再次“科普”,我们现在可以确定的是郭英森从引力波推演而出的新理论未必靠谱。但是现场嘉宾态度恶劣,缺乏起码的尊重却也是事实。
从嘉宾和主持人的反应来看,作为话语权者,他们并没有关注科技创新领域,当他们面对自己听不懂的东西时,第一反应是抗拒,觉得遥不可及,虚妄到可笑,“引力波”的概念在现场,甚至成为主持人炒热现场气氛的笑梗。
难道除了对既得利益的关注,其他方面的无知都可以被接纳吗?
我们身处在一个“被动关注”的舆论氛围里,话语权者的议程设置垄断很大程度决定了新闻热点和主流价值观,他们不能决定我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我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
我们暂且不论这个初中学历的“民科”说的有多不靠谱,我们也不需要所有人懂得“引力波”,懂得它的验证将会如何改变人类的未来生活方式,但是认真听完,给新理论更多的尊重又有多难呢?
社会环境对民间创新,甚至是创新的不包容,科研的急功近利,大企业的垄断,对创业公司的技术侵权,对多元化的排斥,挤压了多少人,让多少梦想灰飞烟灭...
每一次能掀起网友骂战的“鸡汤”,无论最后真相如何,但至少它踩到了受众的“痛点”,而这次事件的“痛点”正是“权威压抑小个体发声”的思维惯性。
也许有的人会说,正是因为嘉宾见过太多像郭英森一类没有经过系统训练,也不在职业学术群体之内的“民科”,才会如此群起而攻之,但不要忘记,作为一档卫视栏目,有多少人在收看,如果公众人物能够在公开场合表现出对“小人物”的宽容,对科技创新的关注,也许就不会有现在这个可借的“题”。
如果我们无法摆脱意见领袖的议程设置,起码请话语权者给“未知”留一些空间,除了资源和人脉、除了眼前的既得利益,为技术、创新营造一个友善舆论氛围和经济氛围。
我们不尊重“妄想”,
但需要正确的为梦想“发声”!
《5年前节目中他首提引力波,遭嘉宾嘲讽,如今他们都欠他一个道歉》或许与“引力波”或者“科学”并无任何关系。
在这一场“舆论风暴”当中,“引力波”只是一根激起爆炸的雷管,现在继续探讨郭英森的“理论”已经没有太多意思,我们回顾了郭英森一路以来的“发声”轨迹,其实被打击并不只5年前“引力波”那一次。
11年前郭英森就因UFO问题想要挑战北大教授们...拉横幅、打擂台无人理会、投稿被拒、抗议...结果可想而知。
“尊重梦想”的鸡汤喝了不到24小时,郭英森又一次从大众视线跌倒谷底,不靠谱的理论也许是根本,但错误的“发声”方式也直接加速了大众的反感,导致“梦想”陨落。
在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粉丝、关注度、影响力尤为重要,如何透过繁杂的社交网络,聚合分散的受众注意,建立起具有自己品牌效应的社交影响力图谱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转换到社交网络上,通过一定的方式,你总能够和你的目标受众产生联系。但是,聚合产生效应,人、社会、商业都有无数种排列组合的方式,如果没有有效的手段聚合在一起,就很容易损耗掉。
随着渠道的不同,联系方式和联系能力的不同,你的内容在达到目标受众之前将经历不同程度的耗损。因此,作为一个小的发声个体,当然首先你需要有优质的内容、靠谱的产品。其次,选取好的跳跃式传播渠道也成为关键。
当推广经费、人脉、资源严重不平衡的时候,我们更加需要支持创业者和自媒体人通过优质内容建立更加互信和紧密的关联,降低信息传递成本,更容易找到和自己有共同志趣的人、更容易发现商业机会、更容易让自己的理念和产品达到目标受众。
最后,希望像之前因为互联网大牛推崇《三体》而引发的全民科幻热情的事件能多一些,少一些滴着毒液的嘲讽,让“暴力营销”再无“题”可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