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他在一个屋檐下过了整整四十年了,这四十年来,她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为这个家付出全部的心血和热情,而他也尽自己所能,为这个家撑起一片天。
在她的意识里,日子只要平平静静、和和睦睦地过,她就心满意足了,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心情好到干活时还能不自主地哼出快乐的曲调。她从不去攀比,只是每天让自己忙起来,做好自己能做的就行,也很少跟着潮流打扮打扮,衣服只要穿不破,就会一直留着,整整齐齐地收在衣柜里,当然还包括全家的衣物和棉被。
她兄弟姐妹多,家里并不富裕,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父母只要不是强势的不让女孩读书,就己经算是幸福的了。她如愿地上了学的,只是没读几天书,自己不愿意读了,妹妹们还是读了初中的,或许是老大的自觉和责任,她早早地承担了家里的家务,成了父母的小帮手。
干活对于她来说就是充实,就是快乐,就是生活的意义。后来在她的孩子们稍微懂事时,她跟孩子们讲的最多的事,就是自己在娘家如何做一大家子饭,在村口的池塘边给家人洗衣服,跟父亲去外地拉东西,几天几夜,风餐露宿,在大队的集体活动中,去挖沟修水渠,干劲十足。
讲起这些她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从没表达过累和不情愿,虽然那时候她们的物质生活很匮乏,经常在温饱线上挣扎。
后来经过村上的媒人介绍,认识了他,他的家境要好一些,父亲是商品粮,兄弟姐妹虽然也不少,但最少也是初中毕业,后来也都在镇上逐渐的参加了工作,他上了高中,考了三年,没考上大学,最后放弃了,别人介绍他去村小学教书,他不肯,后来又介绍了几份工作,他都没有去,一丝读书人的倔强不允许他自己接受别人的安排,最后在老家务农了。
她长的很漂亮,那时的他们相亲时都不挑剔的,更不知道三观是否合不合,感觉第一眼不排斥就基本定下来了,从来不去先接触一下对方,增近彼此的了解,那时的礼教好像也不允许,自由恋爱的比较少。
就这样在双方家长的操持下,她和他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
在这个新家庭里,一切都是新的,新的房子,新的人,新的日子,后来又迎来两个新的小家伙。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磨合着。每日三餐都是她负责,当袅袅炊烟飘荡在农家小院的上空时,就是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的时刻,这个小院也热闹了起来,让这里的日子也充满了烟火气息。吃饭这件事是她在这个家里的最主要的一个责任,不管忙闲,不管刮风下雨,也不管家里家外发生了什么事情,她从来也没耽搁过。
他则负责家里的外交、挣钱等事宜,农民除了种自家一亩三分地,他还总是想办法搞活经济,比如种植经济作物、养鸡养牛、收购粮食等,结果都没有做到最后,不是因为销路问题,就是因为合伙人利益分配有意见,虽说日子折腾折腾,比普通人家好点,但也不会有大的改善,毕竟他从来都是家门口折腾,没有去过外地。
看似很合谐的家庭分工,然而却己经把两人的家庭地位固化了。他在前方为家庭奋斗不容易,而她也习惯了默默的站在他身后,一方面让她不受外界以及经济的困扰,一方面在后方打理好生活的琐碎。
然而他却总会不自觉居功至伟,办的事情跟家庭每个成员都息息相关,而她却无权过问,每次她关切的问事情的进展情况,他都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她如果再多问两句,他就开始发脾气,吓得她受了委屈却不敢反驳,有商有量的日子她印象中几乎没有。
在生活中她己经很尽心尽力了,饭菜做好还要端上桌,家务全包,从来不会有人搭把手,洗脚水每天端到他身边,还要被嫌弃水温热啦、凉啦,农忙时还要跟着他下苦力,却被说干的不好。幸好她从来不计较,或者说她曾经想计较,却发现是无用功,所以就妥协了。
在外人眼里,她是家庭中的受气方,很多人都为她打抱不平,觉得她做的比一般人都好,却还要受指责,说他不知足,还有人建议她离家几天,让他感受一下没人照顾是什么样,她却总是心软做不出,就有人说他的坏脾气都是她惯的,两个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挺合适的。
她和他的日子就是这样,他是主导,她只管跟随,虽不完美,但谁也离不开谁,他出门办事,她总是忍不住牵挂,时不时向院外望望,看看怎么还不回来?多晚都会坐在灯下等他,他一进村,她听动静都能知道是不是他,这就是潜移默化中建立起来的默契吧?
后来孩子们也长大了,离开了家,又是她和他两人相依为命,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也会有些变化,她似乎开始觉醒了,而他也变得收敛了,一个人进,另一个人懂得退,两人之间越来越融恰,有了亲人的感觉。
孩子们在外地安了家,想接她和他去安享晚年,最初,他们不愿意离开家,后来拗不过就同意了。然而跟孩子们住在一起,总会有那么一些摩擦,谁都不自在,还越来越生疏,再回老家吧,还怕乡邻说孩子们的闲话,她和他就决定自食其力,在孩子所在的城市两人单独过。
她感叹道:“自己家的孩子也住不到一起了。”。只有她和他两人住一起,才感觉到像家,舒服不拘束,想干什么干什么,她和他的家这么多年磨合的像一块光滑的鹅卵石,看起来那么美。
此时的她和他互相搀扶,己经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不再嫌弃谁,偶尔的争吵反而成了生活的插曲。
这就是她和他的姻缘,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相遇,千里姻缘一线牵,不要轻易把线剪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