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31 人人合伙 王坤(坤哥) 日更103篇
罗辑思维,眼下的现象级网红创业公司,然而,追踪下罗辑思维背后的股权故事,还是满有意思的。
一、罗辑思维背后的股权故事
2012年4月,申音出资110万、罗振宇等三人各出资30万,设立独立新媒(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万。2012年12月,《罗辑思维》开始运营,由吴声策划、申音运营、罗振宇主持,产品涵盖微信公众订阅号、知识类脱口秀视频及音频产品。
2013年12月,股东及股权变更为:申音164.7万(持股82.35%),罗振宇35.3万(持股17.65%)。
2014年5月18日凌晨3点多,申音微博发声,证实二人分家。
工商登记信息显示,2014年7月4日,公司股东已变更为申音一人。
二、分手的原因:一个字——利!
在公司初期分配股权时,罗振宇绝对不会想到罗辑思维的野蛮疯长,会创造如此巨大价值。
说白了,创业之初,估计申音与罗胖都没想到会这么火,结果一火起来,原来的股权分配比例,明显违背了责权利能匹配的原则,但双方又没有一个动态调整机制,或者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分手成为必然。
因为,这是人性使然!
”创业公司都面临这个话题,就是创始人之间的价值是在不断动态调整的,创始之初最重要的那个人,几年发展之后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内容创业者尤其如此。”
所以,股权分配跟随价值贡献的动态调整。
股权架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根据合伙人的贡献采取股权动态调整的。
申音占82.35%,是绝对大股东,而罗振宇仅占17.65%,却是自媒体明星IP。
在罗辑思维的持续成长过程中,罗胖的贡献大于申音。可罗胖的股权比例还是按公司设立初期17.65%的持股比例,其心理失衡在所难免,这是人性使然。
如果他们能采用股权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各自对公司发展的贡献大小,适时调整持股比例,或许,他们还能继续。
三、三点启示与借鉴
1.创业之初,不要一开始就把股权分完,预留一个期权池,将来根据合伙人贡献的大小进行调整,将期权池的股权分给贡献价值更大的合伙人。或者,约定激励周期或激励条件,集体稀释出一定的股权激励贡献方。
2.如股权的收益主要体现为分红,可以在股权比例不变的基础上,把分红权与所有权分离,按贡献分红,而不是按股权比例分红。
3.合作要尊重彼此的价值,要做好责权利能的动态分配,否则,注定不可持久,分手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