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浣溪沙》
【注释】
簌簌:纷纷下落的样子,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古译】
枣花纷纷落在行人的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身穿粗布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太阳正高,人倦口渴好想喝些茶水解渴。于是敲开野外村民家,问可否给碗茶?
【今译】
簌簌,头巾衣襟上
落满清香飘溢的枣花
村南 村北
缫丝的车吱哑声
古老的柳树底下
身穿粗布衣的老农
吆喝着
高声叫卖
新鲜黄瓜
长长路途酒意渐沉
倦然欲睡困乏
太阳已高
消酒解渴
想小饮一杯清茶
茅舍竹篱边
叩开半扇门
问一问,山野人家
【赏析】
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簌簌”声传耳之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从响声中,作者感觉到已进入村中了。
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不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
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全词绘景逼真形象,栩栩如生,叙事清新淡雅,脉脉含情,为宋词词境的拓展作出了贡献。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他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成就很高。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