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底里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很艰难,但很有用。
<经过>吃饭引发的冲突。晚上我做好了饭菜,按着娃口味来的,等到晚7点半娃,就是不吃,就是要听故事,之前我们达成共识吃饭不听故事,我越让她吃饭,她越不吃,我拉她到桌子上,反抗哭闹。娃爸这时候就跳出来,抱走娃,走走,我们不吃。
娃哭着说,我要吃,我要妈妈。然后娃爸又抓着孩子回来没洗手,逼她洗手,娃就是不洗,哭着要妈妈。逐步演变成,又一场家庭战争。
<反思>为什么我们家这种小事会演变成大冲突?为什么娃爸不该管的时候,就跑出来管,本来我和娃的事,上升成我和他的事?为什么我这么易怒?
我意识到, 我就像一只斗鸡,别人一挑我就蹦起来了。
愚蠢且傻,伤人伤己。
1人能够启发、塑造、改变的只有镜中的自己。
之前我一直在找他人的原因,嘴上说着自己也有问题,但思维里、考虑问题时,不自觉把自己因素降低,对方占主责。要不是他在我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过来把娃抱走,让我感觉被遗弃、被放弃,我至于火气那么大吗,这种冲突至于升级吗?要不是他平常这么对我,愁眉苦脸、讽刺挖苦,我本来好好说话的,好好说话换来的仍然是沉默或讽刺,我学他啊,用他的方法对付他,看他好不好受?
我错了!
终其一生,人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我试图去改变他,甚至想着你不改我才不改,都是错的。我们需要好好关注自己的情绪,修正自己的行为。出了问题,我常常想的是对方怎么改,而偷偷降低了自己的反思和改进。
2对话始终以目标为导向。
反思我这一个月自己一点就着的情况有好几次,说明我的沟通方式有问题,我处理小冲突的能力不足。对话沟通中,我以情绪为导向,要么压抑情绪延后爆发、要么压不住情绪当即爆发,我一直在找寻疏导情绪的方法,让自己辨别自己的情绪,分析情绪,识别情绪,当真正情绪来临时,肾上腺素飙升时,情绪是压不住的。有点感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得要领。
读了《关键对话》,对话的目标,让我幡然醒悟。我的劲儿使错了,我们不是一味关注情绪啊,在沟通对话中,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这个才是根本!!!
关键对话,有三个特点,强烈的情绪、不同的观点、巨大的风险。正如我叫娃吃饭这个对话中,我俩都有强烈情绪,但观点不一,我着急要娃吃,怕鱼凉了,娃嚷嚷就是不愿吃,至于巨大风险,是我担心她听故事不吃饭、她饿着肚子。这么冷静一分析,风险是我想的,有夸大嫌疑。
如果我以想娃好好吃饭为目标,可以商量听一个故事在吃饭、可以我吃完了喂喂她。冲突就可以避免了。
“我希望为自己实现什么目标?”
“我希望为对方实现什么目标?”
“我希望为我们的关系实现什么目标?”
“要想实现这些目标我怎么做?”
在开启一段关键对话,或者对话中情绪上头时,就要问自己以上四个关于对话目标的问题,始终紧绷目标这根弦。
在情绪要上来时,这么问确实有难度,但是非常非常有效果“我对话的目标是什么?这么说这么做能实现我的目标吗?”这么一问,立马让自己情绪冷静,思维恢复,不自觉的就朝着实现对话目标的方向前进。
3说话氛围比说话内容更重要。
我有点觉得自己唠叨,情绪上来就想一吐不快,越说越来气。明明知道这个时候对方听不进去了,但觉得已经开口了就要说完,要把自己气出,但实际上说完又觉得更气了,而且言多有失。
之前我也是重点在梳理情绪,感觉治标不治本。《关键对话》明确提出了一个观点,说话氛围的安全感比说话内容更重要。说话氛围开始缺乏安全感,人就会开始指责、争输赢、找对方话语漏洞,逐渐偏离了对话目标。其实这个时候,对话双方已经退出了对话机制,越早意识到这一点,让自己暂时后悔、暂缓节奏,越容易把谈话拉回正轨;反之,越晚意识到双方不再对话机制中,就越难回到正轨,为此付出的代价越大。
我这场对话升级就是这样,娃的哭闹让我们已经失去了对话安全感,我俩早都退出了对话机制,这时候双方说的话都没有目标,都是相互指责,找出对方话语中的漏洞,话说得对不对、是不是、准不准,劲儿都拧巴了。大错特错啊。
这个认知,刷新了我对这个问题的局限认识。
意识到说话氛围已经没有安全感,我就不要去关注对方说的什么了,而是告诉自己“啊,我明白了,那是对方感到缺乏安全感的信号啊”不去计较他各种没有安全感的表现,沉默、逃避、指责等等,暂时后退、放缓节奏,审视自己对话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