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做计划源自因缘巧合之际,得到了一本手账本。所以我对计划的探索就从这里开始。
1.
最开始做计划,我的流程是这样的:把每天要做的事情都罗列出来,对照课表,像填空一样把要做的事情都填入空余时间里。由于自己欲望太多心太大,想做的事情很多,于是,我每天的to do list就呈现出一种让人看了就很烦躁的密密麻麻景象,以至每天起床都觉得生活真是十分之灰暗,自己十分之没有动力。
一个星期之后,回顾了一下,每天的计划完成率不足60%,而且自己心里并没有什么成就感,反而都是满满的焦躁与焦虑。我开始反思是不是对自己太苛刻了?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太多了?
恰好,这时候看到一些文章,正迎合了最近自己的心境。一位作者提到最近自己的生活状态不如人意,欲望压的自己太重,生活要做减法。一位作者给出了自己对于如何安排工作计划的经验。这些文章适时地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想我也需要对自己的生活重新理一理,好好探索一下自己,琢磨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2.
第二位作者给出的经验是这样的:每天做一日PDCA循环。
·P(plan,安排)每天先要做一个计划安排
·D(do,执行)接着按照计划执行
·C(check,反馈)每天晚上根据这一天的计划执行情况,反思一下
·A(adjust,调整)最后再根据反馈与反思,及时对计划进行调整
其中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时间规划,首先要做好预期的用时,一天过后,再将预期用时与实际用时进行比对,次数多了之后就能大致掌握做类似的事情大概要花费多久。每天的计划下面要写两个内容:一是今日反思,根据计划的完成情况,反思一下,比如如果没有完成,那么为什么没有完成呢?是预期用时估算误差太大,还是花了大部分时间在娱乐方面,导致计划不能及时完成。针对自己的情况对症下药,给出解决办法。二是今日学习,可以写一些今天学到的一些小知识小道理。
我根据这一方法,做了调整,把原本提前做完一周计划调整为一次只做一天的计划,第二天再根据前一天的情况及时调整。这样的好处是机动性比较强,不会因为原本提前做完了一周计划,一周中的某一天计划完成情况不理想而导致之后的几天计划也受到影响。
同时,我吸收了一些经验,要给生活做减法,根据二八法则,花80%的时间抓住最重要的那20%的事情,根据目前的需求,为自己的每日计划做了个瘦身,剔除了一些有用但目前还不是很紧急的任务。应用了之后,最大的改变首先是心态上的调整,不再觉得完成计划是件痛苦的事情,反而因为能把任务接近完成(每天的任务依旧还是有所折扣地完成的)有那么一点满足感。另外我发现自己是个做事情需要专注的人,不能Multitask,集中大量时间做一件事情比用一段时间做大量事情有效率得多。
过了很久之后,大概几个月的时间吧。我的每日安排一直完成地磕磕碰碰,再加上我一直不断的调整目标,改变未来方向,我开始彻底地摒弃了一日PDCA。我的理由是这样的:首先,提出一日PDCA的作者是职场人士,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可能都是不一样的,而我作为学生,每天的生活高度重复,除了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以外,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习。其次,自己记性不太好,经常会忘记写每日反思或者今日学习,而且有时候刷了微信知乎得到一些小知识,可能随手就写在印象笔记里了,这样也不用固定形式一定要每天写书面的今日学习,而且我打字比写字快得多,所以我更倾向于打字。最后就是自己有点懒吧,晚上上床之后想起来明天的计划还没写,又懒得爬下床了....
3.
现在我的计划大概是这样的:每天只锁定三件事,在除了上课以外的长段空余时间(1小时及以上),就用来做这三件事。而诸如下课、排队等十分零碎的时间,则用来刷刷微信、知乎等碎片化知识比较多的软件。有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会比较繁琐,时间跨度长,比如要准备一个演讲,前期我可能需要阅读相关书籍、找些别人的相关想法评论,再形成自己的思考,这样的话,我会把作业拆分在每日的必做事情里面,比如这一段时间看书、之后一段时间列大纲等。
最近对时间管理这一类技能比较感兴趣,但是现在大部分时间管理类书籍针对的都是职场人士,他们的工作与私人时间分的比较清,而我主要的困惑是专业学习中的不同方面如何分配时间与达到平衡,还有兴趣又要如何安排。我会不断的对自己进行探索与调整,并且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