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青春中都会有那么几个影响自己的人,或是朋友,或是亲人,亦或是一个榜样,在我的青春里,除了一些相识相交的朋友,知己,兄弟之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人,他就是刘同。
初识刘同这个名字是在大学的时候通过《职来职往》才知道的,那时候青春年少,充满着热情,喜欢刘同在节目里的一针见血,也喜欢马丁“毒舌”一般的口才,觉得这样的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才是一个人应该有的样子。
因为喜欢,所以关注,记得大二那年,他的新书《谁的青春不迷茫》上市,迫不及待的在网上买了这本书(这是我第一次买教材之外的书,小说除外),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学习的人,竟然买了一本书来看,那时候对于我来说,书还是一个我一直想要摆脱的东西。不过也是因为这本书,让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界。
大二的时候,也就刚刚明白了大学之于我的意义,明白的有点晚,也算是一种成长,想回到过去重新选择已经不可能了,就想着是,好好享受一年生活,然后就开始找点兼职干干。毕竟家里不是多有钱,每月给的生活费也不是很多,自己想要买个东西也不好意思给家里张口。
那时候的我对于社会是比较新鲜的,在我当时的认知里,我觉得社会肯定是特别美好的,就像在高中想象自己上了大学会是什么样子一样。而且我认为只有进入了社会才算是一个大人了。那时候对大人的定义很简单,就是进入社会,有了工作,自己可以挣钱了。期待着自己变成大人的模样。
当时拿到那本书,一切未知、新鲜,迫不及待的打开它,本来认为青春,那肯定是和我们这样的年纪,比如大学,爱情一类的,看过之后才知道,青春不仅仅只有那么短,也不仅仅只有我们想的那些,青春里还有友情,还有离别,还有很多不开心,也还有很多无奈,不过这些在最开始是不明白的,或许是我之前 20 年的时光里生活相对比较简单吧。
后来随着自己找兼职,实习毕业,和同学分别,女朋友分居两地,进入社会,才开始慢慢看懂了书中的那些无奈,烦恼等等。
有人说,毕业季就是分手季,诚不欺我,2013 年底,我和女朋友分手了,那时候感觉整片天空都没了颜色,拼命的想去挽回这段感情,也想着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证明自己,还差点进了传销组织。在之后的 3 个月里,我做出了很多努力,终于还是失败了,期间也去北京和上海,那段时间做什么都是提不起力气。而且也没有心情去做,用失魂落魄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再遇最后从北京回来的时候,我手里仅剩了 300 元,不想去找家里要钱,怕他们知道担心,就找同学借了 1000,在济南找了份工作。刚开始的几个月做事也是丢三落四,不在状态,不过因为工作节奏比较紧,有时候还会加班,有事情做很多事也不那么难熬了。虽然想起来经常会心痛,不过也明白已经结束了。后来慢慢的也就走出来了。
工作慢慢进入了正轨,上班,出差,各种琐事忙起来没完。直到 2014 年底,我有一次出差回来,想要放松一下自己,就走进了街边的一家书店,当时没有什么目的的乱逛,大家也都知道书店的结构,在显眼的位置总会摆着一些畅销书,而且那时候对书的感觉虽然已经改变,但是喜欢看的还是一些故事性比较好的书,不存在什么逻辑性,也不像专业书一样晦涩难懂,看得就是一个痛快。在那些书中突然发现了刘同的书《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因为自己那一年开始的时候比较狼狈,所以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眼就被书名所吸引,我感觉这几个字说的就是我,我拿起来看封面的介绍和作者的时候,才发现,这是刘同今年出的新书,出来书店时,我的背包里已经多了一本书的重量。
印象中这本书我没有看完,应该是最后一个大的章节被我故意留下了。那个时候的我觉得这一年比较不好,所以很多时候都是比较悲观的,不太愿意去相信美好的事情。经常晚上下班回去之后,自己趴在床上看书,有的时候会看着看着就自己哭了,也有的时候看到书中别人的故事,一边看一边骂别人傻B,殊不知自己当时也是那么傻。
有了这么两次神奇且正好符合我当时心境的经历,我开始关注刘同,一般都是默默关注的那种,可能是自己自卑,也可能想要当个隐形人,会去查看他的消息,会看他和别人在微博上的互动,很少去留言。
2016 年,刘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拍成了电影,理所当然的去支持了电影,不过连着一周内,看了两次,现在想想,有点过分了,第一次是首映,这个肯定是要看的,对于自己喜欢的电影,我一般都是在首映当天去看,第二次就是隔了两天,刘同来济南,宣传电影并且宣传新书《向着光亮那方》,这应该是我离他最近的一次,去之前心情无比激动,但是见到之后,却无比的平静,没有上前去拍照,也没有要签名,一如之前默默关注他一样,就是在台下看完电影,听他和主创讲了几句话。结束后就离开了。
记得那年看《向着光亮那方》的时候,我差点弃了它,不为别的,仅仅是里面的一些故事中,刘同所描述的那些画面让我觉得是那么的无情,比如大学住在他上铺的小白,工作之初犯错帮忙扛雷的师兄等等,当时不理解,为什么对他那么好的人,他可以做到这么的“冷漠无情”。也就是在那之后,我对他有点失望,也不是那么特别关注他的消息。
或许是因为前两本书都是在对的时间正好出现在我的生命中,也或许是我的自然生长比较慢,没有体验到那么多酸甜苦辣,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说,我不能理解这样的行为,经过这几年,今天再看这本书,我竟然十分认同并且理解他的做法,有些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事的发展自己偏离了我们的预想,而这才是生活本来的面貌。有些人适合放在回忆里,有些人哪怕不联系,在远方默默祝他安好就好。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旅途,你是司机,在这个过程中,有人上车,有人下车,他们在你的旅途中或长或短的陪伴你走一段,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的人一直都在,还有些人中途再次上车,而你要做的就是,他们在的这段旅途中,尽可能看到更好的风景即可。
后面的《我在未来等你》、《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都是在 2019 年看完的,相对于前面的三本书,后两本的故事对于我来说,我是一个旁观者。前一本是一部长篇小说,后一本更像是一部职场解答。
关联性不再像之前那么紧密,但是依然很好看,或许经历不同,感悟也不一样,有些事情,真的只能等自己经历过了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酸甜苦辣。
我喜欢刘同,是因为他就像我在青春的时候的一束光,他的书在我最懵懂的时候,在我之前 20 多年中最失魂落魄的时候陪伴着我,让我在现在回想起来之前的点点滴滴,也会在那些青春的回忆里找到一些美好的时光。
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些事情,很多的事情,都与你有关,但是却与别人无关,在那些你快乐的日子里,或许你会把快乐分享给你身边的家人或者朋友,但是在那些受伤或者难过的日子里,我们习惯了自己躲起来舔舐伤口,不让别人看到。
最近两年虽然不再时刻关注着刘同,但是不管是从朋友圈或者微博看到刘同的消息也都会高兴一阵子,总觉得他就像一个好朋友一样,总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你面前,谢谢你带给我的那道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