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繁荣,共享医疗这张饼也越摊越大
9月17日,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出席“首届大医汇·汇智论坛‘共享医疗与医改政策研讨会’”时指出,初步估算,2016年中国医疗分享市场交易额约为1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按目前增速看,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600亿元。
广东省卫计委原巡视员廖新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目前来看,很多准备或已经在多点执业的医生,最关键、最担忧的还是人事制度问题。与此同时,医疗机构、医联体之间还没有实现结果互认、处方流动,进而没有带来医疗资源的下沉。
医生集团缺乏统一规范
“两年多以前,2015年国家出台了多点执业的一些政策,我感觉到它是一种商机。因为它释放了一个信号,就是医生要解放了。”国内首个医师多点执业共享平台大医汇创始人詹智勇在研讨会上如此表示。
虽然政策有了,但很多公立医院的教授有了新的困惑:可以去哪里执业。于是,已从三级公立医院“下海”多年、探索医生集团早期模式的詹智勇便顺着“为医生做点事情”的思路,开始创业。他认为,共享医疗有三方面优势,一是“聚而众”的品牌影响力,二是雄厚的医生资源,三是优质的检测和治疗设备。
国家卫计委法制司相关负责人在研讨会上表示,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一些像共享医生模式的医疗服务理念走在了医改创新前沿。截至目前,全国共有6.6万名医师多机构执业,其中到社会办医的占69.6%。该人士进一步指出,包括共享医生在内的众多共享医疗服务业态响应国家医改政策号召,从医疗服务各个环节探索医疗服务的更好体验。并且,“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发展分享经济,共享医生是医改与分享经济结合的产物与突破性成果,是医改政策落地举措的一个创新。
向晓梅表示,共享医疗的市场规模发展迅猛,据初步估算,2016年该行业的交易额约为155亿元。
但在行业早期的探索者、中国医生集团联盟秘书长董法廷看来,目前中国共享医疗为代表的医生集团正处于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发展阶段。
“很难有确切的统计说清楚国内到底有多少家医生集团,有点乱。”董法廷指出,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命名规则,业内对医生集团的数量统计没有具体数据。从现有的平台结构来看,有体制外的医生、体制内的医生,有些原来的互联网平台也叫医生集团,还有一些药商、药厂拉几名医生也是。据他所知,甚至在上海有与几名医生很熟的“黄牛”,也在做医生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