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象史前的巨蛋。”
一百年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头的。
后来,这样的句式在中国作家马原的《虚构》、莫言的《红高粱》、韩少功的《雷祸》、洪峰的《和平年代》、刘恒的《虚证》、叶兆言的《枣树的故事》、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余华的《难逃劫数》和格非的《褐色鸟群》都出现过。
还是那个《百年孤独》,这里面有多少现世的时代悲歌,命运的流转轮回?
还记得在中学课本里第一次接触到了《百年孤独》的选段,课文从“多年以后”开头,延展到了霍·阿·布恩蒂亚那些奇妙的试验,然后从马孔多出发想去丈量一下自己与世界的距离。
走吧,地图上那些从未达到的地方那里只要在地上喷上神奇的药水,植物就会按照人的愿望长出果实,这好像是拉丁美洲觉醒的开始,又好像是拉丁美洲百年孤独的隐喻。
百年孤独始终如梦,一次又一次让读者昏沉于混沌、飘散、古怪、匪夷所思的梦境里,故事漫长,铺垫与伏笔总让人措手不及,几个名字好像任意的排列组合,你总似曾相识,幕然回首处,还是些没有归处的灵魂。
奇妙的冒险,解不开的魔咒,来自马孔多的六代人是文明的伤痕,时代的怆痛,当我们试图超越自我去揭示、思考自己的位置时,往往感到的是更加虚无的无可奈何,你越靠近越觉得自己多么的渺小啊,你会悲伤吗?你会困惑吗?你会接纳你的无能为力吗?
或许从书中你会小小的庆幸,有时候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反而是一种豁达。
贴几段书里的内容吧。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这个家庭的历史是一架周而复始无法停息的机器,是一个转动着的轮子,这只齿轮,要不是轴会逐渐不可避免地磨损的话,会永远旋转下去。”
“他厌倦了战事无常,身陷这场永无休止的战争的恶性循环中总在原地打转,只不过一次比一次越发老迈,越发衰朽,越发不知为何而战,如何而战,要战到何时。”
旅程与归途,在路上的是每一个踽踽独行的人。在路途中我们从不曾真正与人为伴,我们只忠于自己内心的苛求,无论是那一片草海,还是那一团燎云,我们每个人心中自有风景。
以下为加西亚·马尔克斯自己对于《百年孤独》的评论。
第一,这是他为童年时代所经受的全部体验寻找的一个完美无缺的文学归宿。
第二,马尔克斯一直认为人们和评论家在《百年孤独》中找到的任何隐喻和复杂意图,都是胡说八道。那是作品不自觉地产生的。话又说回来,他说:“人们总是在小说家的作品里找到他们乐意找到的东西,而不是他们能够找到的东西。”
第三,当谈到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感源自何处时,马尔克斯说:“我个人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爱情。布恩迪亚整个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
《百年孤独》故事梗概:
很久以前,布恩地亚和他的妻子乌苏拉为了逃避厄运的纠缠,和朋友们一同来到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创建了马贡多小村镇。
布恩地亚作为年轻的族长,跟大伙一块劳动,为全村谋福利。由于吉卜赛人的引诱,他迷上了磁铁和天文探索,幻想采到金子和发现世界奇迹。失败后,他又打算开辟一条道路,让马贡多和那些发明连接起来,结果又失败了。他想离开这个与世隔绝的小村镇,但由于乌苏拉的反对,也失败了。从此他沉溺于幻想之中,不再理睬家务和公益活动。
布恩地亚家族在乌苏拉的主持下日益发展。他们盖起了迷宫一样的住宅,积聚了不少财产。
乌苏拉坚持要寻找因与情妇皮拉有了孩子而随吉卜赛人出走的大儿子阿卡迪奥,无意中打通了马贡多与外界的联系。马贡多开始出现了机器、镇长、教会、自动钢琴……
由于布恩地亚的二儿子奥雷良诺在国内战争中成了自由派领袖,他在连绵不断的战争中变得残酷、乖戾、衰老,在停火协议签订后,他开枪自杀未遂,从此蜗居小作坊。他的17个儿子长大后均被敌人杀害。
到了布恩地亚家族第四代时,马贡多来了许多外国人,他们残酷剥削本地居民,激起了强烈反抗,政府军奉命镇压罢工者,马贡多在天灾人祸中萧条得可怕。
布恩地亚家族的女儿阿玛兰塔在接受了外国文明的熏陶后,偕丈夫回到马贡多,满腔热情地要重建马贡多,但她又堕入情网,与自己的外甥奥雷良诺发疯似地相爱,并且生出了一个带着一条猪尾巴的儿子。阿玛兰塔因大出血丧命,婴儿则被蚂蚁咬死。
小奥雷良诺在惨象环生的刺激下,终于解读了吉卜赛人在一百年前写下的羊皮书,上边记载着马贡多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历史,记载着这个家族每个人的归宿。当他全部译完的一瞬间,一阵飓风把马贡多从地面上一扫而光,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再出现第二次了。
第一代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代人正在被树上的蚂蚁吞噬。
关于加西亚·马尔克斯其实还有一些非常出色的作品,他是一个世间难得的天才,一部书留得身前身后名,不过《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叙事不亚于《百年孤独》,书中描写的爱情,是那么自相矛盾却又合情合理。那么悲伤却又充满着狂喜;那么苍老无助,却又在某个瞬间;他们相逢恨晚即使在过了炽烈的年纪。
18岁以后,无论你现在什么年纪《霍乱时期的爱情》终值得一看。
“我们可以老了再相爱”,或者,“再不相爱我们就老了”,你会喜欢怎样的选择,岁月无情,唯一让我们能够慰藉的就是——我们彼此还爱着。
我们无法阻挡时间,却可以守着时间,陪着你。
我到现在依然没有读懂马尔克斯,无论是《百年孤独》还是《霍乱时期的爱情》,面对那些看似无序排列的西班牙语名字,繁杂有兼具想象力的字句,他的魔幻现实主义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对于读者也有着一种张乱的阅读体验,我想要知道下一幕的结局,可是下一秒,这又是哪里?
当然我非得要现在懂吗,或许某一天当我再次拾起那泛黄的扉页,记忆泛起涟漪,我也不知道要被推向哪里,就在此时突然一个激灵,我找到了所有的答案。
幸福的生活不是别的,而是与孤独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
那些灵魂里的遣词造句,不是起点更谈不上终点。依然感谢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天才的马尔克斯,写出了一本旷世的《百年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