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不余遗力的努力的培养自己的孩子,并不时的有新的概念产生,夹杂一些旧有的观念,使得现在的所谓的培养方式五花八门,但这些刻意为之的方法可能都是不完全的或可能是没有抓住事物的根本。
这其中孩子思维力的不足,可能重要的一环。
正如我们常教育孩子因该怎样怎样的等等,其实这可能是正在剥夺孩子的自主思考的权力;有些家长和老师认为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的一切都不用操心,这可能也是在禁锢孩子的思维能力。而这样的后果是培养出标签化的“80后”、“90后”、“00后”等等,又以一种充满自豪的姿态给与负面的品评,但这些不都是你们这些50、60、70年培养出来的吗?
如何定义思维
思维是一种在一些基础定理上的演绎推理的完全自我的行为,他不能被人控制;思维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活动,他受制与思考者的心态;思考有时是一种选择,选择的优劣受制于思考者的高度与宽度;思考有时是一种试错。
思维的排他性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通常意义上的思维,涉及所有的认知或智力活动。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感知”是纯个人的生理上的感受,是他人无法替代的。
我们想以我们的感觉去替代孩子的成长,这是徒劳的事。从孩子的角度上而言,人们的认知过程总是在寻找答案,且总是在寻找途径。如果我们老是给他们现成的(即便是正确的)答案,孩子就会无意中形成了路径依赖,不会主动的去思考,限制了他们的感知力从而制约了思维能力。
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现象,就是喜欢评论时事、政治、人际关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事,而且以一种片面或狭隘的言论彰显他们的所谓的“独到见解”。我这里并不是否认社会上的矛盾冲突,而这些矛盾将永远的存在(从热力学定理而言,能量的流动是建立在温度差的基础上的),不是正因为有着矛盾、有着差距,才更需要我们的努力。注意这里说的是我们的努力,这正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人们如果对待一个事物有着负面的看法,其潜意识是对该事物持抵触情绪,即便是事关自己,也会归结客观因素导致,从而也就不会认真的做进一步的思考。从生理上讲也是如此,积极的心态能助于多巴胺的分泌,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有助于我们的思考。
思维的维度
思维是对事物的认知,推理,探索等的总称。而我们的认知来源于已有的常识在现实中的不同的情况下的体现或演绎,而一个事物不是孤立的存在,包括我们的科学都在拓展着这种认知。所以,我们要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不断地了解周边的事物,使自我的认知不断的迭代。
不同的维度对事物的认知是不一样的,牛顿的物理学定理在现实生活的有着指导性的意义,而在宇宙的尺度上就显出其的不足,就需要相对论来解释,而量子理论又解决了一些微观上的问题。
广度上由于现在的知识体系的庞大,科学体系上也细分出很多新的分支,以利于人们的研究。而事物的形成绝非线性的因果关系的结果,我们要认知一个事物就要了解其多方面的或然性,才能更有效的把握该事物,个人不可能掌握全面的知识,但作为思维而言,他需要知识量作为背书,因此,孩子的喜好(好奇心)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思维有时需要的是试错
思维即是个人的行为,由于人的局限,不可能一下就能把握到事物的本质,也可以说认知过程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放开孩子的实验,给他试错的经历,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们对错而已。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