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度”课堂:以结构化方式落实法治观念素养
1.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陈老师安排我来跟大家交流汇报,感觉诚惶诚恐。其实作为老师,我更喜欢坐在下面听,因为,要是师父坐在下面听时,我都会感到无比紧张和忐忑。不过我今天主要是汇报一下我的体会,讲得不对的地方,请老师们批评指正。我今天讲的话题,我取了一个标题:“五度”课堂:以结构化方式落实法治观念素养。这也是我作为思政课教师极力去追求的专业水准。
2.以核心概念结构化整合内容,促进学生经验与知识转化效度
以引领性学习主题建构情境,实现对学习情境有效加工深度
以多种形式构建体验性活动,体现法治教育课堂应有的温度
以多维评价建结构化问题链,体现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的梯度
以结构化视角指导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厚度
3.所谓结构化,就是通过把握事物的内部结构,把“分散的、零散的东西加以归纳整理”,条理化、纲领化、清晰化地把握这一事物。而通过将课程内容结构化,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线性排列方式,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展示学科的本质、思维方式和内在逻辑,其目的是指向学生进入课堂和进入课程。
2021年我交稿给“中政参”杂志的是本单元的8.2公平正义的守护,那个时候新课标还没有下来,但是前期跟着陈老师的学习,特别是听了很多专家:诸如李教授、郭教授的讲座,因此在没有新课标的情况下,我采用高中课标阐述的核心素养来设计本课,在教参上,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法律与秩序”。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从第四单元的单元立意来看,这是八年级下册法治专册的逻辑升华,也是法治教育的落脚点。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体悟法治的价值追求,让学生初步形成尊重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树立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法治观念,引领学生崇尚法治精神。基于单元立意,第8课维护公平正义,设置了两框“共公平正义的价值”和“公平正义的守护”。
4.通过深度阅读教材,根据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教材内容本身具有以下的结构特征。公平正义的守护,是基于学生生活中遭遇到的不公平的生活经验,从公平这一方面着手,讲到了坚守公平的必要性,以及个人怎样坚守公平和制度怎样保障公平;基于生活中“三名出租车司机接受锦旗”的正义行为,讲到了个人守护正义的智慧和勇气,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两者共同指向公平正义的价值: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在面对已经具有高度结构化的课题时,在不偏离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我对其进行了结构化的解构,提炼出了“公正”、“追求”等核心思想,因此形成了新的结构特征。
5.以核心概念结构化整合内容,促进学生经验与知识转化效度。对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整合,就是教师在明确每个班级、每个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需唤醒学生以往经验并融入当下教学,将学生以往经验和知识进行相互转化,创设真实情境引发学生认真思考,组织学生完全参与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和进入课程。为此,我提炼出“公正”作为本节课的核心概念,重新结构化整合重建了本节课的内容。即,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遭遇不公平、不正义,基于此,公正的追求才会如此重要,如此值得,才会成为个人、国家立法制度完善、司法守护、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
当然,对于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整合,不是偏离、远离教材知识点,而是要在知识结构中去重新认识和理解知识点,要促进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中实现知识掌握与素养提升的统一。
6.以引领性学习主题建构情境,实现对学习情境有效加工深度:把公正这一核心概念确定为作为引领性学习主题后,面对海量的信息、新闻、素材、情境等等,就会面临情境素材是选新还是选旧,是选典型还是选一般的问题,当时组内意见是不统一的。在那时,我基于三个角度“情境来源生活化、情境素材的典型性、情境的历史视野”来选取了典型性的旧的情境,所以在此,再次感谢昆八中教育集团政治教研组全体成员,特别要感谢的是组内的刘世超老师,他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意见。
在建构了情境以后,需要构建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为此我创设了角色体验、角色互换、思辨聚焦等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作为“个体”去体会面对利益冲突是否会站在公平的立场解决问题?面对非正义行为,是否具有勇气和智慧做出理智的行为?学生在体验守护公正时,会感到纠结、矛盾、艰难,从而引入国家立法保障公平、司法守护正义的必要性。学生参与活动体验的过程,会润物细无声的感知到法治教育课堂应有的温度。
7.学生学习了8.1公平正义的价值以后,知晓了公平正义的价值,明白了公平的内涵和正义的价值。但是,当我们遭遇“不公正”的事情时,一味地怨天尤人、一味地抱怨甚至仇恨不仅无济于事还将痛苦不堪,基于此,公平正义的“守护”追求就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如何来突破“守护”,为体现出公平正义的守护过程,基于学生的学情特点,需要给学生创设具有梯度的问题链,从“我们为什么要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来启发学生思考公平正义的价值,基于高空抛物第一案的情境,围绕“公正”这一引领性学习主题,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追问让学生明白,公正的追求从来不是容易的,它是个人追求、制度保障、司法守护共同来完成的。由此升华到人类社会对战犯的审判,进一步认识到公正也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
8.以结构化视角指导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厚度
(1)上课活动是“知”还是“行”?没有行不可能有知,没有行过何来真知,比如:我们用手写板书,是行;用口腔说话,也是行;用心组织富有逻辑的语言,还是行;所以说上课活动是一种行。
(2)是否做到“知行合一”?第一次上课的我:刚刚拿到一个课题,我就在头脑中想象我会怎样去上这个课?这里的想象也是一种行,必然调动原来已有的知,比如我原来观过的课,陈为老师是怎么上课的,而这个知本身又是一个行的开端。我设计好课以后,就会去磨课,磨课这个行的过程反过来促使我去修正、调整、借用、改变原有的知。所以说知是行的开端,行也是知的开端。这里的“知行合一”不是一个祈使句,而是一个陈述句;不是建议我们应当让知行合二为一,而是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知和行”本来就是一体。如同王阳明所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是后世学者分为两节用功,把它断为两节了。
按理说,我们多次阅读“活动式教学”“议题式教学”“深度学习”就已经知行了嘛。陈老师经常告诫我们,“你们真的知道了吗?”这一问题,本身就包含了行的部分,我现在可以这样回答:“不去知行,怎么知道自己真知没有?”这表明行作用于知,知反过来指导未来的行。知行本为一体,知和行是不能分为两节的。在工作室,确实受益匪浅,再次致谢“点我以清醒、对我以严格、促我以完善”的老师,同时很荣幸和所有优秀的人相遇于此,感谢遇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