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潮流的势不可挡,社会早已进入一个“快时代”。很多人认为,应对“快”的方式是“我比它更快”……确实,从清晨睁开惺忪睡眼那一刻起,不断映入眼帘的不乏匆匆的步履、焦燥的神情、打仗似的行程安排、沟通时机关枪似的语速……各种快节奏在真实地上演着,一不小心,我们就陷入了各种“快”的焦虑中。
在拓思L1阶段M1-M6的课堂上,吴导在完成每一个原创理论的应用讲解后,都会让学员总结收获发言,而在每个当下,我的感受都是五味杂陈、零星的、发散的,虽有很直接的感受冲击,但又似乎无法一语道出真谛。故大多时候我都表现得沉默寡言,小组长常评价说不够积极、胆小、不善于表达、或不自信,常善意的提醒我要抓住机会。我的节奏通常都比班上的同学要慢,曾经我也陷入过焦虑和困惑中,深感力不从心。事实上,我更喜欢课后慢慢细品,用完整的代入角色去体会,用实践的感受去验证大脑当下的感受,直至找到心脑同一的那一个点,才确认那是自己真正的收获。
当读《跃迁》时发现“迟钝”原来也是现代高手的7个心智关键词之一时,突然觉得之前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豁然清晰了。机敏固然是一个人的优秀特质,但在如今这个资源充斥、博弈多重的世界里,“以慢打快”,“以量变换质变”反而会有更不错的成效。
上周末的作业是听ACC录音写反思报告,第一遍听下来,感觉流程完整、顺畅、客户满意、教练本人也欣慰。这是第一次完成此类作业,无标准无要求,除了感觉良好和不够直接和有力外,无从下笔,有点惶恐。纠结、迟疑过后,我接纳了自己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反应机敏,能瞬间抓住关键点,在短时间内完成这篇作业,而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梳理知识源头、应用结构逻辑,再重复听至少三遍。在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后,开始思考如何调整目标,意识到听第一遍时我没有做任何准备,只是用时间去换了感觉,属于自我管理体系“高效能塔”效能最低的资源层,而实际上最高层目标层才能给我带来有效输出。于是,我认真复习了ICF评估教练的11项核心能力,L1所学过的拓思原创理论,并用代入的角色来回忆第一遍听到的内容,假如是我,在哪一个环节我会用什么样的策略或追问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以引起客户深入的自我思考?客户有哪些信息透露了她内心隐藏不愿面对的领域?面对客户的每一个自我认知,哪些信念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作为教练我应该如何回应和帮助区分?案例中的教练她是怎么做的?……确立了目标,接下来的一遍遍回听,越听越清晰,包括对教练当下应该如何“共情”、“专注”与“抽离”都较过往有了认知上的新突破。
周末花了两天的时间来完成这篇作业,表面上看,效率是不高的。但实际上,完成的不仅是这一篇作业,而是藉这个切入点对前阶段所学内容的全面回顾、如何理论结合实践的应用思考、分析过往实践中自我设限的根源、未来如何自我突破以实现能力跃迁等等。透过案例,发现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找到了什么方法,或具备了什么能力去解决所发现的这些问题,这才是背后的价值。
很喜欢林小白在拆读《跃迁》中的这两段话:“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系统越庞大,反馈的周期越长,越需要更久的时间和耐心”。
“应对庞大及复杂的系统,最好的方式是克制第一反应,等待第二反应。第一反应即第一序改变往往带来好的感受;第二反应则是第二序改变带来的长远改变。”
确实,短期体验好的事情,似乎总是很难达成长期的深远影响。缺乏深远的把控,又反过来让人无法把控未来,进而焦虑浮躁,更紧迫地需要短期刺激。反过来,懂得适时慢的人就懂得克制第一反应,等待重要的第二序改变的出现。
MCC大师吴咏怡常劝诫我们的经典台词是“可以慢,但不可以停”。在这个终身学习的年代,在不断累积各种能力让自己走得更快的同时,也要懂得适时让自己慢下来,修炼“迟钝”的心智能力。
慢,规避的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
慢,推崇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