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一个人,一个物,它就在那里。有人喜欢,于是说它好,有人不喜欢,所以说它坏。好与坏的评价,不过是喜欢与讨厌的情感宣泄,其实它还在那里,接受时间洪流里的每个时代的大众审美观和评价。
人在情感交流中会有发现某样事物的喜悦感,以及分享这种喜欢的欲望。只是,当成年人在步入社会后,思维程度变得更加独立和完整,更具个性,甚至可以用顽固一词形容。对突如其来的迥异情感侵入,建立起更强悍的防御机制。尤其是生理机能可以不受限的随时宣泄情感表达能力,如话语,文字,行为等,对事物的喜好和厌恶,会有更加明显的表现。
有一类人,聪明且圆滑,会避免情感激烈的冲突和矛盾,这属于有大智慧的理性之人,还有一类人,依靠下意识的感性行为,第一反应便是反驳,抗争,加剧情感碰撞的冲突与激化。典型表象例子便是,争吵中产生猜忌,情感受损,言语伤害,怨恨,埋怨,不信任,嘲笑,讽刺。
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少心灵鸡汤文也都说了,圈子不同,不必强融。这里不说圈子,只说观念。还有不少文中也提过,社交中,寻找志同道合之人,生活相处中,不要给自己找不自在,强迫一个已经拥有固定思维的人,强行接受自己的喜好观念。
说服了对方,是你的能力,说服不了对方,是人固有的思维观念不同。而这种观念的形成,恰恰又源于每个人从小到大迥异的教育背景,生活思维,沟通方式,教养习惯和眼界。是一种长期逐渐积累形成的性格使然,而非自己的一两句话就能改变的。
因此,有些东西,自己喜欢便好,不必强求别人同你一样。
应对方法,社交方面没有共同话题的人,大可眼不见心不烦,面上点头过得去就行。在生活中尤其有血缘关系的,如果不想加剧情感矛盾冲突,尽量不要用下意识的情绪抵抗。
首先,要有强悍的自我情绪调整能力和不为他人评价而动摇的心智。有人喜欢,于是说它好,有人不喜欢,所以说它坏。好与坏的评价,不过是喜欢与讨厌的情感宣泄,其实它还在那里。
其次,它是好还是坏,别人的评价永远依据的是对方固有思维和观念标准,而非自己的,最终要有自己的判断。同时,判断后,并非顽固不接受其他看法,可以保留自身观点,选择性的吸收他人的评判,从不同角度考虑,兼听则明。
最后,就是相处模式,毕竟血缘关系无法随意割舍,因此只有找到最合适的相处方法,才能避免矛盾的冲突和激化。“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虽然自身宣泄了情绪上的不舒服,但后果可能会让事态发展愈演愈恶劣。
很多指导鸡汤文一直都在不厌其烦的重复着,要会有技巧的处理自身的情感表达,学会安抚和处理与他人沟通中的情感冲突和矛盾,这是一项需要学习和练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