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音乐家,靠的是耳朵。
真正的演员,靠的是演技。
2010年的时候,有一部法国短片横空出世。
讲的是一个天才钢琴家,因为一次大赛失败,人生跌落谷底。后来重新振作,假扮成盲人调音师,自由出入客户家。因为盲人的身份,每个人都对他展现同情,并在他面前放下戒备,他也得以窥探了许多人的隐私。
一次来到一户人家,却意外发现男主人刚刚被杀,而女主人此时正拿着枪在背后等他出错。然后影片戛然而止。
全片14分钟,至今豆瓣9.2分。
那个时候,微电影在国内还没有流行起来,这样一部开放式结尾,剧情脑洞大开的短片,让当时还沉醉于抠脚丫子恶补老电影的我,膜拜不已。
那个时候我就在想,这么精彩的片子,最后到底会发生什么,是不是可以拍一部长片呢。
于是,印度版《调音师》就来了。
印度版《调音师》(又名《调琴师》《看不见的旋律》),其实2018年10月就在印度上映了。
今年4月3日,才在大陆与观众见面。(想看的还可以去,还有影院在排片。如果还没看就赶紧弃文,因为我要剧透了)
很多人反感印度电影动不动就唱歌跳舞,感觉是在拖延片长。当一听说《调音师》是一部印度电影时,基本上已经放弃了。
事实证明,真香。
印度版《调音师》改编自法国短片《调音师》,整体剧情框架沿用了原版,但是在剧情广度上,给予了极大的角色延伸。
原版中戛然而止的剧情,在本片中有了结果。并且通过这个故事,进一步衍生出了更深的人性探讨。
而且可以放心,这一次印度创作者比较克制,没有动不动来一段尬舞。但是配合钢琴大师的角色调性,全片对于钢琴音乐与剧情的结合做得相当巧妙。
比如,男主角阿卡什刚亮相时,在窗台前的钢琴演奏,旋律明快,但是越往后节奏越拖沓。
这里展现的,一方面是阿卡什的音乐天赋与野心,他一直想去国外参加音乐学习与表演,此时的他伪装成盲人钢琴师,就是为了避免视觉的杂乱,单纯地寻找音乐的灵感。
另一方面,阿卡什平时为其他人培训或演奏钢琴时总是遭到或多或少的骚扰,这严重干扰了自己的创作思维,目前弹奏的曲子就是他正在创作的,只是一直卡在最后的旋律上无法突破。
而当阿卡什遇见心仪的少女苏菲时,春心荡漾。连续几天在酒吧中弹奏的几首曲子,都饱含着热恋中的快乐情绪。
随着与苏菲的相处,阿卡什不再需要装成盲人来排除干扰。见到苏菲,就是自己灵感如泉涌的时候,所以他把每首曲子演奏得洋溢着幸福与憧憬。
当阿卡什来到演员普拉默家中时,钢琴旋律从一开始没有发现尸体时的中规中矩,到发现疑似凶杀案现场音乐戛然而止。
慌乱中的阿卡什打算在卫生间冷静下来,又意外发现里面藏着一个握着手枪的陌生男人,回到钢琴的路上,他确认了尸体正是邀请自己来家中表演的男主人普拉默。
至此,阿卡什确认了自己的处境,以及这个家中危机四伏的现状。
演技!这么多年装成盲人的经验,让他暂时在表情和行为上表现得沉着,似乎真的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但此时他的钢琴音乐,已经开始变得低沉且节奏迟缓。
整个过程,代表着阿卡什复杂的情绪与不安的恐惧。
特别是,在他弹奏期间,女主人西米和情夫曼诺拉收拾现场,把尸体装进皮箱。同时,演了一场男主人中途回来,又匆匆离去的戏,顺利把尸体运走。
可想而知,此时的阿卡什内心是有多么想骂人。
这之后的阿卡什有三场钢琴演奏,分别是知道真相后的酒吧演奏、普拉默的追悼会上以及2年后欧洲某酒吧的表演活动上。
其中前两场演奏,音乐都极为消极低沉,节奏中带着迟疑。这里正好对应了阿卡什知道真相后的不安,特别是得知当天的情夫原来是警局的高官,为了保护自己的性命,阿卡什陷入了激烈的心理斗争。
在普拉默的追悼会上,女主人西米的一番动情的话,在其他人看来,是对亡夫的追思,可是在阿卡什眼中,是多么的虚伪和做作。
但他不敢站出来,此时的自己,有一种卑微。
而2年后的异国演奏,是阿卡什和苏菲的重逢。此时的两人,都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阿卡什和苏菲了。
比起曾经略带浪漫的曲风,这个时候的阿卡什,演奏的环境和音乐节奏,都衬托出无尽的秘密。
钢琴音乐,是本片的灵魂。与剧情的吻合,确实是高明之处。
但是作为改编电影,本片除了将原片的剧情以及人物性格进行了丰富和延展,也在类型上,有了更大的变革。
《调音师》前半部分与音乐相关性大,所有的巧合都是围绕着主角阿卡什假装盲人的剧情点在推动。
包括原片中没有的第三者角色,在本片中很好的作为一个警察角色,不断与阿卡什产生交叉联系。
所以,前半段是合格的改编,兼顾了艺术性与可看性。
而自从西米下毒导致阿卡什真正失明开始的后半段剧情,则更像是一部自行创作的相对合格的商业悬疑动作戏。
商业性强,但与全片调音师的关联度大大降低。
无论是西米的主动进攻导致阿卡什失明,还是曼诺拉与西米合谋,准备杀害阿卡什,甚至是阿卡什逃脱后与医生等人之间的纠葛,都已经是一部浅显的直接暴把恶暴露给你看的作品。
比起前半段,以假装盲人的符号,引导观众窥探社会善恶冲突的含蓄,后半段则显得粗暴且慌乱。
当然,正如标题所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本片最大的看点,就是谎言。如何圆谎,考验的就是演技。
阿卡什为了更专注于钢琴创作,装了多年的盲人。
比起原版来说,本片中的阿卡什可以说是善意的谎言,他装扮成盲人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的创作,没有真正去窥探别人的隐私的意图。因为一开始,他所使用的道具是真的让自己看不到。
只是,为了看心仪的女孩,他开始尝试脱掉道具。但他也始终没有告诉苏菲自己是假装盲人的行为。
当他被西米下毒导致真正失明,而且被曼诺拉杀害不成逃脱之后,此时的阿卡什已经开始动摇心中的善念。
特别是在医生等人手中死里逃生之后,阿卡什心中只有复仇。不仅仅是对西米和曼诺拉,还有医生等人。
片尾2年后阿卡什与苏菲的重逢,彻底暴露了阿卡什已经变了一个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阿卡什对苏菲回忆的故事中,医生开车中途停过,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医生遇害,西米复活。而阿卡什此时不知道回来的是西米,所以还一直向她念叨着不要伤害西米。于是西米让他下车,但是西米最终又反悔并折返回来准备撞死阿卡什,却因为农夫射击兔子并导致车子被撞击失控翻车起火。
理论上来讲,此时的西米和医生都死去了。而据阿卡什说,自己最后乘坐巴士离开。那么,他是无法知道那个开向自己的车是不是西米开的。而且,医生中途停车的剧情,在本来的场景中是没有出现过的。
2、苏菲听了阿卡什的回忆,对他的经历表示同情,并指出,当时阿卡什就应该听医生的话,接受西米的眼角膜,毕竟西米是一个作恶多端的人。
听闻此话,阿卡什马上回头看了一下苏菲,但他并没有回话。这里其实暗示着阿卡什撒谎了。
3、阿卡什和苏菲准备离开时,店员拿出阿卡什常用的兔头拐杖。这个兔子直接对应阿卡什回忆中那个导致西米车祸的兔子。
但是,在他的回忆里,当时只有他一个人,而且他是盲人,是不可能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更不可能知道兔子的存在。这只兔子拐杖,其实就是阿卡什新的谎言,用来掩盖那段不为人知的过往。
4、至于阿卡什最终其实已经治好眼睛设定就不用说了吧,路上的一个易拉罐,直接被阿卡什狠狠地扫到了一旁。
这里也直接佐证了阿卡什的回忆是一个谎言。甚至,其实阿卡什等人早就杀害了西米,提取了肝脏和肾脏,治好了阿卡什的眼角膜,也因此获得了6000万资本。
这就是为什么阿卡什可以来欧洲生活这么久,且对当时车祸现场知道如此详细的原因。
而医生的死,可能并非在西米的屠刀下。细思极恐。
阿卡什的谎言,见证着一个单纯的艺术家,变成一个腹黑的人的全过程。
而片中两外两位主角西米和曼诺拉,也是在谎言中,导致事情一步一步不可收拾。
西米嫁给了比自己大很多的前知名演员普拉默,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的明星梦。她不仅不爱自己的丈夫,还跟警局高官曼诺拉搞婚外情。
因为被丈夫撞见事情败露,最后丈夫意外身亡。
可以说,西米从一开始就背负着罪恶。但她确实是一个演戏的好苗子。
比如一开始在厨房里的即兴表演吓到了自己的丈夫。盲人阿卡什闯入自己家中,当着阿卡什的面,上演了一场毁尸灭迹消灭证据的戏。(这个场景中,阿卡什一直处于钢琴三角结构的后面,暗示着他的被动处境与危险。而钢琴前面,则是一个天然的舞台,伴随着阿卡什的音乐,西米和曼诺拉进行着无声的表演)
又比如丈夫死去的当晚,西米来到酒吧装作不知情等待丈夫与自己庆祝结婚纪念日,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耐烦与焦躁,像极了一个被丈夫放鸽子的妇人。此举,正是为了演给酒吧其他人看的,洗脱自己的嫌疑。
当然,更不用说后面装病杀害邻居目击者,追悼会上动情痛苦,闯入阿卡什家揭露阿卡什假冒盲人的行为以及后面骗取阿卡什的信任,逃脱仓库。
西米是一个演员,但她把最好的演技放在了阴谋和杀戮上。
至于情夫哥曼诺拉其实是一个呆萌的傻大个,手段比起西米来,差太多。
偷情被撞见时的一脸惊讶,事情可能败露的惊恐,不知所措时的惊慌,杀人不成反被揍的惊呆了,都让这个角色看起来16个鸡蛋都只补了肌肉,没有补脑子。
而医生等人,在段位上比曼诺拉还要低,他们属于小骗子,但分分钟就被阿卡什玩弄在股掌之中。
这样的人,也注定了悲剧的下场。
最终,胜利的只有阿卡什。
正如片头中的那一幕,把菜地搅得一片乱,也没有死在农夫的猎枪下,还导致了车祸掩盖所有证据。
阿卡什就是那只盲兔子,只有他最后潇洒地离开了。
-END-
一部电影,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你有什么想说的?
来自石墨社(smshe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