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4年9月开始到坑U学习之后,发现自己整个人还是慢慢地有些变化。总的来说,变得更开放了,愿意去适当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如果说入学后的一年里,我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小心翼翼地利用五官和四肢熟悉同类、适应新生、探索环境、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那么从2015年9月开始,我便像是儿童一样成长,慢慢地在这个新环境里发展出自主、主动、胜任的自我认识。(顺便复习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
简单心理前几天推送了一篇十个新年建议,里面提到尝试“反常”行为,我深以为然。细数一下,我过去四个月尝试的“反常”行为还真不少,也收获颇丰。
学习第二外语
刚刚过去的十二月,是一条很重要的死线,它会决定我能否继续拿着香港平均工资搞科研。但其实它也没那么重要,因为能不能继续学习早已从老板的态度中就能看出来。我心知肚明,答案是肯定的。要是按照我以往的做事风格,这四个月必定只能用于专心做好这件事的。
幸运的是,去年夏天休假期间,我为了对抗当时预见的probation前“压力综合症”,几经纠结后选择开始学习德语,希望可以在写proposal的悲苦日子里,想换脑休闲时有别的寄托。后来,我在德语班上结识了一些年纪比自己小八九岁的本科同学,时不时地为生活注入一些新鲜感,在低气压的probation准备期里也不失为一个心情放轻松的好法子。
另一方面,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也可以想见自己在probationary presentation结束之后会出现巨大的空虚感,因此也不希望自己这几个月就赖着仅此一个重心生活。报告结束之后,看着同学们为报告上老师同学的评论而心烦意乱、焦躁不安、自我怀疑,我脑袋里冒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选择开始学德语真的太明智了”!对于研究已经开始的我,这报告虽是一次检验,更是一场表演,结束了就结束了,而学习德语这个持续累积的过程,才让我感觉到每一天的自己都与昨天不同,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更新。
同时,系统地学习新东西,让我更好地认识并善用自己的思维特点、觉察自己的惰性并尝试不同的办法。很奇怪,我在学习上一直没遇到什么重大挫折,可惜对我来说,坚持这个品质竟然常常缺席。几年前给自己定下睡前阅读30分钟的任务,早已不了了之。而学习德语,需要每天读读课文、看看语法、记记单词,我也开始积极寻找动力和工具。慢慢地,我开始尝到了坚持甜头和喜悦——老师的关注、小测试拿A。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对付自己越长大越没法克服的“对阅读始乱终弃的”的恶习上,开始了每周两到三小时的地铁阅读计划,消灭了一部分垂涎已久的“课外书”。打破过度准备
我所受的心理咨询训练告诉我,过度准备是一种行为策略,背后的中间信念是“万无一失很重要”、“如果准备得不充分,你就会表现得很糟糕”、“我必须做到尽善尽美”等。一直以来,我都害怕公众演讲,担心自己表现不好、内容逻辑不通、形式让人提不起兴趣。与此同时,我又坚守着这些完美主义信念,几乎每次都花远比其他人多的时间去准备。
可是,在刚刚过去的四个月里,因为我的“先见之明”,不仅给自己安排了学习德语,还在伦理审核通过后马上开始了第一个研究,招募参与者、联系访谈地点、进行访谈等。另外,因为第一年选课不够,这学期还有一门选修课要上、需要做报告,同时还要给老板的两门课当助教,助教工作还包括讲课!这些大事小事,占据了我的大部分时间。而最重要的proposal,硬是等到了十月底才真正提笔开工,更别提presentation,提前一个星期才开始做PPT。噢对了,最后一周我还参加了合唱小组的训练。
总之,因为种种琐事,过去四个月里最重要的东西竟然放到最后才有时间做!这跟我以往的做事风格太不一样了!“要死了要死了!”这是当时最真实的想法。
为了能如期完成,把每周回家改成了隔周回家,停止了一切锻炼及会友等娱乐活动。现在想来,还能感受到当时每日早出晚归也抵消不了的焦急。当然,对于我这类自知有点能力还是不断焦虑的人来说,结果往往还不赖。最后,我与时间的斗争以一份八十几页的研究计划和一个让老板满意和长脸的报告告终。
这次的经历再次挑战了我那些阴魂不散的中间信念,或许,“如果准备得不那么充分,你的表现也不一定很糟糕”、“我尽量做到尽善尽美,做不到也不会发生什么坏事”。我对自己的信任又增长了一些,开始以一种更加轻松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不把每一件事都看得那么重要、如临大敌。社会服务小组组长
淹没在茫茫人海中、默默地生活着,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在人群中成为焦点,更没想过要去领导什么。相比于在前面两件事情中的自主选择,成为社会服务小组组长似乎是个被动的接受。但既然答应了,就必须好好地延续下去。
其实在我们hall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或许是因为语言问题和时间宝贵,感兴趣的同学并不多,我自己也并不想花太多时间去联络。多亏了自己的学科背景,社会服务的资源还是有一些,最后联络到了服务智障人士的匡智会三国音乐剧、服务长者的生命故事计划,不至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制作海报、招募成员、组织培训到最后服务老人,总算是走过来了。
我对最后的结果不能说有多满意,但至少没有成为我想象的“光杆司令”,也算没有枉费前组长的交待。走出象牙塔
为2015“反常”行为画上句号的,是我答应了一位新朋友,给人力资源领域从业者进行一个三小时认知行为疗法培训。我把它做成了初学者工作坊的样子。去的人都是大公司的小领导和创业公司的中层领导,每人还交了一百块。虽然我对自己对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解很自信,但还是担心他们会觉得不值得。他们参加的培训多了,怕是胃口很刁。而我也是爱惜名誉的人哪,不希望第一次在行业外分享就留下糟糕的名声。
事实证明,虽然还有改进的地方,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有限的实务经验让培训效果还不错。这次成功的体验让我开始反思,以前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老说自己不是那样的人,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圈。现在开始觉得,跟企业、教练合作没什么不好,或许他们也很渴求这些知识、也在努力投石问路。之后如果还有这样的机会甚至是长期合作,可以认真去探索怎么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播出去、应用出去。而我这个人,又可以怎么慢慢地社会化、专业化。
其实,尝试“反常”行为,不就是一个个挑战固有信念的行为实验吗?通过与现实建立更紧密的连接,让信念更加靠近真实的自己。所以,新的一年,总的目标,就是要尝试更多与以往做事风格、行为方式不一样的行动。
第一个关键词是坚持。
- 坚持写作
- 加入学习自传写作小组,每天至少更新300字。
- 重拾科普小文撰写。
- 记录生活点滴随想。
- 坚持口语练习
- 每周与Monica见面练习一次。
- 每周与同学分享一小时。
- 随时记录英语常用表达方式,来源美剧、听课、网络公开课等。
- 坚持德语学习
- Anki背单词。
- 上下班听录音。
- 不定时回顾语法笔记。
- 完成Workbook练习。
- 坚持运动
- 爬山。
- 跑步。
- IHP普拉提。
- 羽毛球。
- 坚持玩乐
- 朋友聚会
- 周末休闲
- 日本度假
第二个关键词功利和现实一些,是证明。
-
论文写作。
根据以往的经验,一段时间内尽量一气呵成。完成一篇之后休息期不宜太长,需要马不停蹄。 - 合作研究
- 催产素。
- 公众态度。
-
申请ADEC的CT
下半年开始申请并考试,此前在老板帮助下准备好材料,制定好计划学习Last Dance一书。
多年前玩大富翁,印象最深刻的是齐刘海红鞋子的孙小美高兴地喊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也希望2016第一周这个好的开始,能给自己带来丰硕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