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斜杠青年的概念火遍大江南北,适逢自媒体大爆发,不少人有或没有工作的人专职做起了自媒体,涨粉丝接广告,赚得不亦乐乎,让这一概念看起来似乎就在前方,只要稍微努力一把就触手可及了。
然而事实上,斜杠青年是一个伪命题,斜杠青年的身份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结果。
如果你以成为斜杠青年为目标,那你多半无法成为斜杠青年。
1.真的有斜杠青年吗?
介绍斜杠青年的那篇文章里提到: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专一职业”这种无聊的生活方式,而是开始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
事实上,Slash不只是在国外流行,国内一线城市也已经开始出现Slash的身影,而且他们的数量在迅速增加。我身边就有不少Slash,他们当中,有的是完全完全的自由职业者,依靠不同的技能来获得收入,有的则有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在工作之余利用才艺优势做一些喜欢的事情,来获得额外收入。
为了说明斜杠青年的时代到来了,作者还举了若干的理由,大致如下:
首先,很多情况下,个人甚至就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服务提供商。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就能利用各种垂直平台获得职业外的额外收入。
我们已经跨入了一个知识和创造力的时代
不久的未来,经济组织方式也将发生变革,那种把人集中固定在同一时间和场所的传统工作方式将逐渐被松散的,合作式的方式所取代。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整个社会重新燃起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崇拜,这将给知识型人才带来巨大机会。
我会在下文中逐步阐述为什么斜杠青年是个伪命题。
首先,我承认,这个社会确实有越来越多人成为自由职业者了。
一个有能力的人可以选择自己接项目。比如他是个技术高超的程序员,他可以选择同时为几个项目服务;比如他是个很厉害的设计师,他也可以同时给几个项目做包装、做LOGO。多美好!一个人可以做不同的工作,赚三份工资,岂不是很快便月入过万?过五万?过十万?
然而,就算他是自由职业,就算他有一技之长能够同时为几个项目服务,请不要忘了:他还是在利用自己最核心的技能取得收入啊。
让我们再来看看如今网络上那些所谓的用不同技能获得收入的“斜杠青年”。
一个声称自己是斜杠青年的自媒体人,在文章中说他的收入来自这几个部分:
文章(包括约稿稿费、微信打赏)、培训、线上分享、收费社群等等。但仔细一想,其实这些来源的核心,都是培训,是在教授一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如何成为某一方面的达人,如何克服拖延,如何也像他一样能够成为斜杠青年。他只是把同样的内容用了多种方式表现了出来,这根本就不能称为斜杠青年。
当我仔细审视当下网上那些自称为斜杠青年的人的时候,发现一件可笑或者说细思恐极的事情:他们在做的,不过是十几年前已经有人做过的东西——成功学培训罢了。
为什么成功学培训会成功?因为总有人渴望走捷径,总有人渴望一步登天。
如今成功学的概念更泛了,但实质是一样的。不信你看看现在大行其道的微课,无不是走“如何快速达到某某目标、如何零基础实现某某理想、手把手教你取得某某成果”的路子。
人的欲望总是大于自己的能力。尤其是看到有人真的做到了,而且是短时间内做到了的时候,就会开始蠢蠢欲动:我是不是也能像他一样,成为一个斜杠青年?
2.在你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之前,你无法成为更多领域的专家
随便问一个做营销的,他几乎都能告诉你“定位”理论是什么。为什么呢?因为定位理论浅显易懂。
本土最贵的营销咨询公司、华与华公司董事长华杉说过这样一段话:
“理论”,往往也是咨询市场上的商品。在咨询市场上成功的理论商品,共同的特点是他的“傻瓜化”。像当年的傻瓜相机一样,定位理论就是一个超级傻瓜理论,它有三个傻瓜化:
首先是把顾客傻瓜化,你在他(她)的心智里占领一个第一第二的位置就行。
其次呢,又把企业经营傻瓜化,你只要符合定位就成功,定位模糊就失败。而且特劳特们对此非常武断,比如宝马定位是驾驶就不应该加长后座空间啦,联想定位是电脑就不应该做手机啦——你看!你看!做手机不成功吧!小米定位模糊了,不行吧!
第三呢,是把定位策略傻瓜化,所谓四步法,第一步,傻子过年看邻居,看竞争对手,看别人怎么定位;第二步,是找空位,或者抢别人的位,确定自己的定位;第三步,找第三方背书;第四步,坚持执行定位。
三个傻瓜下来,这“理论”的传播成本就非常低,傻子都能明白,这就是他得以大众化传播的原因,人人都能讨论,都能拿来去评价别人。如果要说迈克尔波特的竞争论,或者德鲁克的企业经营哲学,一般人说不了。
这也是理论上的劣币驱逐良币。《定位》一书的序言里,就把泰勒称为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称为第二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称为第三个生产力革命。这样惊人的鼓吹能有市场,因为读者们既没读过泰勒,也没读过德鲁克。
畅销的东西,总是浅显易懂的。容易上手的技能,其价值往往也不大。对于许多人来说,似乎知道定位理论,看过一些文案和策略的书,写过两三篇文章,就算是懂广告了。而当他恰好又懂旋律,会写歌,有一些设计功底,会一些手绘,他是不是就可以自称斜杠青年了?
而事实是,他可能可以靠写歌、画画、写文案赚钱,但也仅限于执行层面,限于最底层、最基础的工作。为什么这么说?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其实,光是有1万小时的经验还不够,要想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你还要在这1万小时里,时刻尝试学到更多、做到更好、走向更高的水平。没有足够的内在驱动力,没有足够聚焦的目标和企图心,就算你在一个岗位上待了1万小时,也不会成为专家。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两年的经验就胜过别人五年经验。
无法成为一个领域里的核心专家,也就无法获得该领域里合作方最大的尊重与信任,以及最有溢价的回报。这样的人只能做基础执行工作。
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尚且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努力,更何况成为多个领域的专家?
3.成为斜杠青年不是目的,是结果
成为斜杠青年不是目的,是结果。这里可以用降维打击的概念来说明。
我们把难度高的、复杂的事情看做高维度的,把难度低、简单的事情看做低维度的。能够做到高维度的事情的人,再去做低维度的事情,会相当容易。
举例来说,广告人之父奥格威的偶像克劳德·霍普金斯自称自己做了70年的广告,其实他只做了35年的广告,但他经常加班到半夜两点,周末也完全不休息,整个人完全沉溺在广告里。他一周的工作时间相当于别人两周的工作时间。而奥格威38岁进入广告业,一直做广告直到去世。
他们都为广告行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都写了自己的著作。最著名的就是《科学的广告》和《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这两部书至今畅销,那是不是可以说,他俩都是作家,所以他俩都是斜杠青年?恐怕没有人会这么想。在我们心中,他们是最优秀的广告人。
许多人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然后再去做培训,出书,做演讲,就变得易如反掌。因为他的知识已经足够丰富,他的经验已经足够支撑他面对任何相关的问题时处变不惊。
而当他有足够的实力去做斜杠青年的时候,他反而不会去做。因为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获得的回报,远超他把时间付出在别的领域所得到的回报。
最后我想说,“斜杠青年”这个概念很美,“斜杠”意味着多种能力,“青年”则朝气蓬勃,这么美好的两个概念被融合在一个词里,会引起不少人的向往也是正常的。
然而回到生活和事业中,我们还是要专注于提升自己的核心技能,少听微课多看经典,不断学习与反思,才能在艰难的生活和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些真正让自己引以为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