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分有名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他在明帝国大厦将倾之时适时的发动起义,从而团结了上百万之众。李自成在湖北襄阳建立了大顺政权,并带领百万农民军转战于河南、四川、陕西和山西等地,大顺军的军威所到之处,战斗力衰弱的明军皆望风而降,李自成用严明的军纪约束部队,他把农民军打造成了一支“钢铁大军”,在风雨飘摇的明末社会之际,李自成的农民军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李自成的大军攻陷了明帝国的都城北京城,逼死了明思宗朱由检,灭亡了明朝,之后,李自成率领精兵北上山海关与明末名将吴三桂激战,在吴三桂与关外的清军的联合打击下,李自成的大军损失惨重,随后,李自成败逃回北京,接着,他再向山西、陕西败逃,大顺军最终被清军彻底剿灭,李自成也在湖北被山民杀害。
那么,力量雄厚的大顺军能够摧毁立国将近300年之久的明王朝,其为何会惨败于游牧民族清军之手呢?下文将深入分析李自成的起义军失败的根源。
一、一直处于流动作战,没有建立牢固的后方根据地
李自成的大顺军从起义开始到最终失败为止,其基本上是处于流动性的作战,他们每占领一个地方,并没有对占领地进行大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建设和改革,由于李自成采取流动作战,农民军占领的土地得而复失,李自成在起义的早期就不重视后方根据地建设,更不用提建立大顺政权的核心根据地,大顺军只是临时性的占领土地,当他们到别处去征战时,其在占领地留驻的守军并不多,这给了各处被打败的明军死灰复燃的机会。李自成的大军处于与明军进行反复争夺土地的较量战之中,这迟滞了农民军北上夺取明朝都城,并消灭辽东清军的时机,缺乏对后方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这是李自成从一开始就犯的大错,由于没有稳固的后方根据地,大顺军作战就缺乏坚强的后盾,这影响了他们的士气,缩小了他们作战迂回的机动空间。
二、农民军首领的小农思想
无论是李自成,还是他的谋士李岩、牛金星等人,他们都农民阶级出身,他们在打仗之前都一直呆在家乡农村,他们的眼界和视野都很狭窄,农民军首领们头脑里充满着小农思想意识,其往往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卓识,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李自成等人小富即安,当他们于1644年农历三月攻陷北京之后,农民军首领们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物质,李自成将一个漂亮的宫女立为自己的妃子,巨大的胜利完全冲昏了这些农民军首领们的头脑,他们不是积极的巩固大顺政权并消灭清军,而是想着怎么享受荣华富贵,这种落后的小农思想意识严重的干扰着李自成等农民军首领们,终于遭致了灾难性的祸患,在之后,李自成的军士们在北京城大肆抢劫,将领们都骄傲自满并过上了奢侈的生活,最终,北上山海关的精锐大顺军被清军和吴三桂的明军击败,李自成等人只得败逃出北京。
三、大顺军谋士们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李自成手下有名的谋士,比如牛金星和李岩,这两人都只是举人出身,他们曾经在私塾当过老师,但都是自学成才,其并没有经过学校系统性的教育,大顺军谋士们缺乏文化素养,他们活动的区域也只是在自己家乡,这导致他们没有全局观,眼光狭隘,这些来自下层的知识分子们,无论是带兵,还是打仗,他们都是外行。这使得他们在日后的战争中始终无法把握全国局势的整体走向,让他们的战争决策或多或少都有诸多失误的地方,这给以后的战争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由于大顺军谋士们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这成了农民军的致命缺陷之一。
四、李自成在战争后期的治军不严
随着农民革命战争起义烽火燃遍中原大地,农民起义军的队伍上升至百万之众,还有很多投降的明军也加入到大顺军之中来,面对兵员数量如此之多的起义军,农民出身的李自成和大顺军统帅们都缺乏管理大兵团的能力,在战争后期,李自成甚至无法很好的约束各支队伍,由于他们没有建立一个绝对坚强的领导核心,这导致大顺军的力量涣散。他在战争后期渐渐的让军纪越来越废弛,大顺军的战斗力日益下降,农民革命战争后期对大顺军的治军不严,让大顺军屡屡惨败于清军手中。最终,李自成的农民军被清军全部消灭掉了。
五、总结
李自成的大顺军惨败于清军的根源在于以下几点:第一:他们一直处于流动作战中,没有建立稳固的后方根据地。第二:农民首领们的小农思想意识,这给农民起义军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第三:大顺军谋士们的整体文化素质不够高,这导致了战争决策不断出现错误。第四:李自成在战争后期的不严格治军,让大顺军的战斗力严重下降,终于被清军全歼。李自成是了不起的农民革命战争的统帅,他提出“均田免税”等措施深得民心,这让起义军队伍不断的发展壮大,农民起义军最终灭亡明朝,但农民起义军领导精英集团整体缺乏文化素养,使得他们无法认真对待清军的威胁。
李自成在进攻北京之前,他就应该想出对付并消灭清军的措施,但他没有那么做,在入主北京之后,李自成表现出骄傲自满,丧失斗志,李自成最终于1645年死于湖北通城县九宫山的山民手中,或许历史让他在一定时期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当他完成了这个角色之后,历史便会让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