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出生到死,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活着。----读后语
当我写下这篇文章时,我正在开会,一个与文学毫不沾边的氛围,可是我很着急,我着急将我的心情写下来,已顾不得不合时宜的氛围。
今天上午,我看了余华的《活着》,一字一字的,不舍漏下一点。中间停停顿顿,并不是没有时间看,而是因为悲痛时刻充斥着我的胸腔,有些失控,看一段就需要停下来找找现实感。一共哭过几次,我已不想统计,直到现在,脑袋里仍是那些流泪的文字。
主人公福贵原先是富人家的少爷,因为嗜赌而输光了家产,一家人被迫住进了茅草屋,住进去没几天,父亲死了。
家珍是福贵的老婆,她本是镇上米行老板的千金小姐,住进茅草屋后,家珍的父亲就把正怀着孕的家珍接回了婆家,直到孩子出生后半岁,家珍才回到福贵身边。
这本书写了八个人不同的死亡,而真正让我失控的是两个孩子的死,一个是福贵的儿子有庆,一个是他的外孙苦根。
福贵和家珍共生养了一儿一女,女儿凤霞在福贵被抓走时因生病变得又聋又哑,儿子有庆在给县长夫人献血时活活被抽死。苦根是凤霞的儿子,他出生时凤霞难产死了,四岁时父亲也死于一场建筑事故,而苦根却在吃豆子时被撑死。
我是一个母亲,可能女人做了母亲以后,心会变得更软,总是把发生在别家孩子身上的事联想到自己孩子身上。当我看到有庆为了省鞋,在冬天里竟光着脚提着鞋跑十几里路去上学,我心里像是扎了根刺,真想亲自给有庆穿上一双棉鞋,用手给他搓搓被冻伤的脚,像抱自己的孩子一样抱着他疼他,不让他受一丁点苦。
可是有庆是那个年代的孩子,他的父母已经给了他最好的生活,为了让他上学,不惜把女儿送人,这是割肉般的大爱啊。
当福贵看到有庆瘦小的尸体时,我的心也被揪到了那个小黑屋里,我仿佛亲眼看到了躺在石板床上的有庆,他的身体是那样瘦弱,大量的失血让他的嘴唇没有一丝血色,那双小脚就那样直直的立在那,我轻轻摸着有庆冰冷的脸、僵硬的身体、满是伤痕的小手小脚,心痛的像要掉下去,眼泪哗哗的流着。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一个人躲在卫生间里哭了半个小时,我不忍再看下去,关于有庆的一切像是一个刚裂开的伤口,痛的不敢碰。
直到今天,我才又接着看了下去。大人的命运固然可叹,却总算是成年后的变故,远不及一个没有父母的孩子更让人心痛。
苦根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二喜死了,当别人告诉他二喜死了的时候,他只应了一声知道了,便继续往水里扔石头。后来,他的外公福贵把他接回了家里,住了两天后,他问福贵,为什么二喜不来接我。福贵说,二喜死了。苦根接着说,他死了天黑了也该来接我。
可怜又可爱的孩子,他无法理解死亡意味着什么,也许他以为死亡就像是吃饭睡觉干活,只是一系列重复的动作。福贵告诉他,死了就是再也见不到了,他才懂得父亲永远也不会来接他了。苦根抱着福贵呜呜的哭着,眼泪湿了福贵一脖子,直到哭累睡去。
我多希望可怜的苦根能活下来,可是他也死了,死的时候比他舅舅有庆还小,只有七岁。
苦根跟着福贵干活的时候发起了高烧,福贵心疼他,便给他煮了一锅豆子,这孩子命太苦了,苦到把豆子当成了山珍海味,活活撑死了自己。
从苦根出生到死,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淌着,能看完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残忍的继续,死亡接踵而至,各种各样的死法,犹如一块块石头压弯了福贵的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在继续替他的亲人们活着。
书看完了,我仍深深陷在故事里,心疼、无奈、悲痛、气愤,纠结于心,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几度悲凉几度幸运。也许作者想告诉世人,这世间最难的便是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