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曾是高端人才的代名词。10多年前在人才市场,留学生是抢手货,海归人才招聘会都设在贵宾室。而今,这一现状已发生剧变。
其实,我们没必要妖魔化留学这件事,海外留学生不再神秘也已经是常识,这些年“海归”在国内的待遇,不能说是从天堂跌到了地狱,只是从梦境回到了现实。
前不久有一篇新闻报道,澳洲留学生回国就业起薪最低2000,虽然这则新闻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但是折射出的是,海外留学生的优势在降低。随着近些年中国的飞速发展,留学不再是躲避高考压力和进修的唯一方式,更多的高校学子加入考研、考证大军,据2017年考研预报名预测,2018考研大军将突破400万。面对就业压力,更多的高校学子不再是一头扎进社会盲目就业,更多的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俞敏洪老师说过,中国人留学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是觉得留学比在国内有面子,比在国内上大学有面子。确实是,留学是镀金。而现在,镀金之后是镀银,镀银之后是镀铅,纯粹是因为面子而留学已经没有意义了。
第二个方面,很多人认为留学以后未来的就业会更加有竞争力,这也是一个事实,至少在十年之内留学生比在国内毕业的大部分学生会更有竞争优势。至少英语很好,对西方的文化很了解,实在不行做同声传译也比国内毕业的大学生赚钱。但是,这个方向未来也不是一个良好的方向。原因是如果你留学仅仅是为了就业,那么反而不容易找到工作。我们可以从现在留学归来学生的工资迅速下降的现象看出来。10年前的一个留学生如果回来找工作的话,那是非常容易的事情;10年以后留学已经变成一个普遍现象。我碰到的留学生,回来后基本上是从几千块钱干起。
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外来和尚会念经等等,这些贬低自身的话已经很少听得到了。因为出国留学不是为了化解考不上大学的尴尬,也不是为了避免孩子随波逐流,最终泯然众人,想提高学生的能力,只有聪明好学、适应力强的学生,才能在国外新的环境下独当一面更从容的生存和学习。
再看就业,海外留学生,不管学的是什么专业,是否归国。都应该把四年、六年或者更多时间学到的东西加以应用,而非为了舒适安逸。
相当一段时间,一些关于留学生就业难、起薪低的新闻,都会让很多打算留学的人心生疑虑。但不妨想想,其实无论本科还是硕士,应届毕业生刚开始找工作,起薪低也属正常,根据《Lockin China中国海归人才发展趋势报告》,69.1%的海归在回国应聘时不具有任何工作经验。因此,用人单位在面对这些求职者的时候,给出高薪的可能性自然很低。其中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企业给应届生开的起薪低,一方面是因为应届生工作不稳定,一方面担心应届生任职不久,学完经验就离职,主要是这两方面,往往后者更甚。有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起薪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在行业内的真正价值,往往要经受几年考验之后才会逐渐体现。
反观现实,“海归”身份贬值,既是留学队伍飞速壮大伴随的稀释效应,也是由于社会日趋开放、中外交流日趋密切,用人单位不再容易被华丽的留学经历所吸引,市场的眼睛是雪亮的,泡沫早晚都会破。
某种程度上,一些“海归”的贬值,其实也反映出了中国市场经济的成熟,以及整个社会人才评估愈发现代化。只认学历的时代已成过去,现在的用人单位更多的是关注员工能给企业带来的功劳和创造性财富,更看重的是绩效,是个人能力,相对而言,文凭不是最重要的。仅有普通文凭、缺乏技术与经验的留学生竞争力明显较弱,而有多年实际工作经历的“大海归”仍处在人才金字塔塔尖。因此,与市场需求脱节,“镀金式海归”面临淘汰并不奇怪。
面对当下这种局势,真正需要改变的是留学者和其家庭的心态。“海归就该有好工作”的想法就跟前些年“大学生就该有好工作”一样,都应该抛弃。留学只是让学生有一个国际视野去学习新东西,拓展新“视界”,如果混个文凭就回来,找不到好工作也属正常,不必怨天尤人。
不为更好生活的留学,都是在浪费时间,留学容易,工作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