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给予孩子的爱越多,这个孩子就越有底气,这也意味着,这个孩子越不容易受父母控制。父母给予孩子的爱越少,他对自己那些可怜的方式就越发执着,于是,他们就越有可能被父母所控制。
获得爱最少的女儿,妈妈发现她最有可能听话,最容易控制。
从事实角度来讲,毫无疑问,很多父母会严重攻击自己的孩子,而且在攻击孩子时,部分父母会有很爽的感觉,这种现象是存在的。
“……除了伤害孩子,我不会别的方式,即便知道这样不好,甚至因为自己曾经被伤害而痛恨这种方式,但不知不觉中自己也由受害者成为最痛恨的加害者,而伤害的对象正是自己最爱的孩子。”
经过讨论发现,其父母竟是如此笨拙地用伤害来与孩子相连接的,连爱都只会用鄙夷和训斥的方式来表达,他开始从自己身上寻找解决的力量,渐渐从抑郁中走出来。
母子的亲密关系来自丰富的互动。国际依恋研究协会创始人Patricia甚至反对玩具,觉得玩具破坏了孩子与父母的直接互动。她说:“对孩子来说,世界上最好的玩具,就是妈妈的脸”。
心理学中的“理性情绪疗法”认为,不是时间导致了你的感受,而是你对事件的理解导致了你的感受。
对他来讲,所谓的控制就是妈妈或者养育着把他照顾得非常好,及时地回应他。及时的回应非常重要,你回应得越快,就意味着他在越快的时间之内解决失控这件事情,让世界重新恢复控制。
一个被照顾得很好的孩子,他会觉得他是活在善意满满的世界里,一个被照顾得很不好的孩子,他就会觉得他是活在一个恶意满满的不可控的恐惧世界里。
我曾尝试打坐、深度睡眠的方式,让自己的头脑尽可能地安静下来,结果感受力提高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这时才明白,语言真不及体验之万一。
一些父母虐待孩子,或者看孩子自虐时有愉悦感,可以有一个非常简单直接的解释——自恋性暴怒。……暴怒能量宣泄出去了,会有一定的愉悦感。
最好的治疗是拉近一个人与他的人生真相的距离
满足心智不成熟的父母的全能自恋会有哪些说法: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怎么对孩子都是出于爱,父母生了你你就有还不完的恩情……这些说法都是为了保护父母脆弱的自恋,告诉他们,在孩子面前你绝对正确,而孩子必须顺着你。
3岁小女孩被老师训,尿裤子……心理医生建议家长不要换幼儿园,她说,孩子遇到了挫折,这看上去是一场灾难,但同时也是一重要的学习机会;如果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化解这一次挫折,就会给孩子的心灵中种下一粒勇气的种子。要让她坚信,遇到麻烦,她可以解决。
相反,换幼儿园是一种逃避。看上去,孩子仿佛远离了痛苦和灾难,但这会给她的心灵种下一粒软弱的种子,让她以为,一旦遇到麻烦,神通广大的父母可以帮她解决。
那些特别善于察言观色的成年人,如果你深入看他们的人生,你会发现,他们多数都有一个糟糕的家庭。
任何的不如意,都是在挑战我的自恋。
那些在健康家庭长大的孩子,他们会变回一个健康的孩子;那些在不健康家庭长大的孩子,他们会变回一个不健康的孩子。……爱情一开始都是在重复童年的模式。
一个人成就动机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成功与否。……如果太害怕失败就会不敢接受挑战,从而回避困难的任务 。
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就会如何对待别人。如果我们否认自己,也会容易否认别人。
家庭中不仅有美好,也会有残酷的权利游戏。……如果有人嫉妒母亲的这个权利,要去争夺,就会导致严重的家庭权利战争。……婆婆生出了属于她自己的家族。
“富过三代”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其核心原因是,父亲和儿子如何相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或者说,控制欲强的父母该如何和孩子相处,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你的意志是否存在,这在任何一个领域都非常重要。存在主义的大师们,如萨特、加缪和尼采都称,生命的意义在于自由,而选择就是自由,如果你有选择的机会,那你就是自由的,你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
让员工有自己说了算的空间是何等重要,那样才可以让每一个人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甚至活出自己的风采,而一个部门也会获得效益。同时,领导也会变得轻松很多。
有没有爱的能力,不是自由意志的结果,而是由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所决定。
父母一再向他传递信息说,你的感觉是不可靠的,按照感觉做事会经常犯错误,你要相信父母的教导,父母教给你的规则可以保证你不犯错误。
……他的这篇日记,可以理解为“内在爸爸”对“内在小孩”的训斥和苛责。
“内在父母”一般在五岁前形成。
溺爱的同时给孩子立下极高的目标,实质上并没有区别,一样都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这种孩子缺乏对学习的真正热情,他们只渴望别人的认可,而知识不能给他们带来直接的快乐,于是他们的学习就变成强迫式学习。他们并不喜欢学习,他们只能强迫自己努力学习。
换句话说就是,因为感受不到快乐,“内在的小孩”并不爱学习,“内在父母”强迫他们学习。但这让“内在小孩”厌烦。……特别在乎别人的评价,很小的否认会引起强烈的反应。……多疑,总是觉得别人在议论他的是非。
告别痛苦的唯一方法是直面痛苦。
必须看到,有相对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或者说较少使用心理防御机制的人,几乎都是在比较健康、宽容、充满信任的童年环境中长大的。而在艰苦、挑剔甚至充满敌意的环境中长大的人,不可避免地会有较不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
3岁前是关键期。首先,孩子与母亲(或者类似母亲的角色)的分离要少。……形成这样的心理:不管我遇到什么挫折,我的背后已经有一个安全基地。等长大后,这种心理就会埋在他的心底,让他成为一个特别有勇气的人。
我们只看到了一些成年人的勇气,但实际上,我们却容易忽略,他这种勇气其实是来自关系,是潜意识深处相信自己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有一个安全基地。
BPD——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一般都一个支离破碎的童年,不断遭受最亲近的人如父母的伤害。
钟博士说,最新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既是心病,也是生理疾病,患者大脑中的海马体已经发生了病变。所以抑郁症患者只靠自己是很难痊愈的,必须寻求专业帮助。
关系,是生命最本质的渴求。
6岁前,孩子与妈妈的关系是最重要的,这个关系会让孩子了解什么是爱。出生前的6年,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
如果说,与妈妈的关系是“内向”的,那么与爸爸的关系就是“外向”的,一个好的爸爸,会帮助孩子走出家,走向更宽广的世界。但是,这些杀人犯们,通常有一个暴虐的爸爸。
学了心理学,我明白,真正自信的基础,是爱;而自卑的基础,是爱的匮乏。虽然条件不好也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卑,但这远不如爱的匮乏危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