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我的声音我做主(下)
跟小孙老师约好的后半首歌的录制时间很快就到了,一走进录音棚,小孙老师一边开机器一边很隆重的给我介绍了他们家的头牌:Manley的话放和通道条。这是小孙老师的老师,也就是工作室的创始人去美国人肉快递回来的,它的话筒、话放、通道条和母带处理设备都是世界顶极的产品,在欧美一线大棚随处可见,是高端录音和母带工作室的必备利器。作为外行我对这个品牌没什么概念,只是大概可以类比,这个设备在录音领域的地位,估计类似我了解的咖啡机设备里的辣妈La Marzocco品牌。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这一次很快就进入了状态,自己终于有点儿能感受到哪一句录的好,哪一句录的不好了。开始体会到怎么把握句与句之间的起承转合,体会到什么是真诚的声音和情绪饱满的曲调。小孙老师为了录取到足够多,足够好的声音素材,副歌部分按照歌手录制专辑的要求,让我用不同的情绪连唱几个版本。终于,历时2个小时,跨越3天,属于安琪何何的首张单曲录制完成!
听说我后面要来棚里录制的是唱阿卡贝拉的,我特别好奇这种音乐形式的现场是怎样的,于是决定留下来旁观。
一边等录制者的到来,一边跟小孙老师闲聊,也正好可以用以丰满上次给他草草几笔勾勒的人物素描:
我精准的猜到小孙老师是95年的,让他很是惊讶。不过,让我惊讶的是,他并非从小就学音乐,然后顺理成章的考专业的音乐院校。小孙老师小时候接触的兴趣爱好类都是运动类别,比如跆拳道,唯一跟音乐搭上边儿的就只有街舞。高中时期才开始正式的系统接触音乐,而后走上专业这条路。
小孙老师很年轻,但在对录音这个职业的理解上又有与之年龄不符的老到。他很清楚录音师是个枯燥的活儿,最终呈现出来的美妙歌声在他们的工作中会被拆分成一个一个对应在音频轨道上的单音符,他们就像个声音匠人,录制获取声音的素材,再一个音符一个字的去修正,去美化,最后进行一定的打磨、组合,完成一个作品。
他也很清楚,录音师是录制一首歌曲的工作链条上的基础,他是会直接跟歌者接触的人,是歌者声音和情绪的记录者和传达者,有了录音师的工作,才会有后续混音师,歌曲的整体包装,直到一首歌曲流通到商品市场中。
在我看来,95年的小孙老师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不仅仅是因为他年轻,还因为我看到了他跳脱的思维和性格之下,那份对录音的专注。
正聊着,录制阿卡贝拉的两个年轻小伙子到了。从外表看,两个人都属于非典型音乐人,因为穿着和言谈都特别朴实和内向。不过他们一进棚一发声,我就相信了他们是音乐人,不知道他们是专业的歌手,还是业余爱好者,但他们一定是热爱音乐的。他们用自己的声音模仿出各种乐器的声音来表达一首歌曲的时候,也许还不够完美,但却极认真。一首“山顶”被他们演绎出了另一番景象。
小孙老师还在继续跟两个小伙子讨论,录制中,我打了招呼,悄悄的离开了录音棚,因为不想影响他们的专注。至此,我的30清单上关于声音的第一次记录,就算告一段落了。我很期待也很好奇,后期制作以后的最终成品会是怎样的。
题外话:
有了这次完整的录歌体验,我以后都不会再轻易批评歌手唱现场唱的不好,因为我知道唱歌要次次达到完美,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以后要下载歌曲来听的话,我会付费下载,因为一首歌的创作、录制真的包含了歌手和整个团队的很多辛苦工作,他们的付出应该有所回报。
匠人精神,一直是我非常佩服和推崇的,如果我们对待事物都用匠人之心去对待,就没有做不好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