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富大贵?
为什么非得大富大贵呢?
为什么得一味的向钱看呢?
这是我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般每个村里都会有个别比较富裕的家庭,有的是在外打工赚到了钱了,有的是在家投机赚到了钱,每当村民提到这个家庭时,都会说:这一家人有钱!
仿佛有了钱就有了所有,身份,地位,名利。
娶媳妇,要找有钱人家的,为的是以后的飞黄腾达。
找婆家,要找有钱人家的,为的是下半辈子的享福享乐。
难免就会把金钱抬的太高,看得太重。
有些人可能会对有钱人比较向往,崇拜,总是说这个,说那个,但我对有钱人没啥感觉,有钱人一样是人,没必要对他们过于热情。在外面跑客户的时候,见识过很多有钱人,有的资产甚至几十亿,但他们依然是人,不是神。
可能基于这种原因,我对有钱人不会过分的尊重或者说崇拜。
反之,我比较欣赏那种坚持自己想法的人,即便不那么有钱,即便很平凡。
比如,我的二姨夫。
家族里面的亲戚基本上都是在外面做生意,所以他们经常会劝二姨夫一家出去找事做,因为这肯定比在家里开个小店,种个庄稼来的钱要多。
他不。
说再多他也不出去。
嗜庄稼如命。
每次去二姨家时,基本上二姨夫不是在田地里,就是刚从田里回来,有时去山上除除草,有时去田里打打药。平时和家人们聊天也是,我的这块庄稼怎样,那块庄稼又如何。
今年中秋节得时候,那天去他家,他不在家,没一会,他回来了,摘了两口袋山枣,放在牛仔裤屁股后面的口袋里,高高兴兴的回来了,给我的感觉是:战士从战场凯旋归来。
仿佛庄稼就是他的生命,天生为庄稼而生。
活在自己的世界,蛮好。
别人可能认为这种方式是没有出息的,而我却不这么认为,我对此的解读是:那是对田地的热爱,对那种生活方式的向往,那般的幽静,那般的充实。
也有人会对他说,你得为你的小孩考虑,慢慢大了,得帮他们准备房子,准备结婚,意思就是得多赚钱。
说的对吗?
对。
但别忘了,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儿孙自有儿孙福。
很多事情都是矛盾的,正因为矛盾,所以得辩证的来看。
我的家庭应该算小康,不富裕,但也不贫困,餐饮世家,数代经商。
昨天晚上,写完日志后,肚子有点饿,也不是有点饿,而是很饿,突然想起了爷爷奶奶蒸的小笼包,那般的诱人,那种味道很久没有吃过了,该怎么来形容呢?是我迄今为止吃过的最好吃的包子。
爷爷奶奶蒸小笼包蒸了四五十年,基本上一辈子都在做这件事,每天凌晨两三点就起床,开始做准备工作,我小时候是跟奶奶睡的,每天早晨很早就被来吃小笼包的村民给吵醒了,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的缘故,我才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每天五六点钟就醒了,哪怕冬天,也是这个点,雷打不动。
做一件事,能做几十年,应该也是蛮值得钦佩的吧,哪怕再普通的一件事。
这种精神,对我们晚辈来说,大有稗益。
类似的还有,老爸老妈的饭店,也开了二十来年了,从最初的早餐,豆浆,煎饺,逐步发展到中餐,晚餐,慢慢扩大规模。
不管是小笼包还是饭店,在本地都是有点小名气的,说小名气也不对,应该说是很有名气,毕竟做了很多年。
几十年如一日,每天研究菜品,怎样做的更好,更美味。
这么一想的话,好像也有那么点匠人的味道。
老爸是主厨,他对菜品要求极高,所用材料配料之类的,必须达到他的标准,必须保证新鲜,达不到标准,宁愿不做。老妈有时对此就不理解,但我能理解,老爸是把炒菜当作一件艺术品来对待,就像我写文章一般,对每个汉字都严格要求,即便是一个标点符号,一篇文章出来,就好像是做了一盘好菜。
另外,不得不承认基因遗传这个东西的存在,爷爷奶奶也是做了好多年的餐饮,所以老爸应该也是受他们影响,遗传了这方面基因,或者说是耳濡目染,所以老爸菜做的就很好吃。
精神,是可以代代相传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也是一个例子,我从来没有特意学过炒菜,但初中的时候,偶然间的一次同学聚会,在同学家里,他们让我炒菜,于是乎就上去炒,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而且做得还蛮好吃,齐声称赞。
我对此的理解是:天赋。
小时候在家里,老爸做好菜后让我尝菜的咸与淡,生与熟,多加了什么辅料,少加了什么辅料,一尝便知。
以前,在同学面前,在朋友面前,总是不好意思提及父母的职业,总感觉开饭店不是一件体面的事。
但随着慢慢懂事,对很多东西就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和理解。
蒸小笼包,开饭店,同样会是很神圣的一件事,很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很受尊重的一件事。
这个社会,除了钱,还有情怀,精神。
越成熟,对很多事情越能一分为二的看待。
不久的将来,我可能也会去开一家餐馆,
一家有情怀的餐馆。
365无戒大叔疯狂极限挑战营第18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