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整理出来才能发现脉络,最近反复学习的课题是心念啊。因为念念不忘,所以无论看到什么都能有相应的感悟。第一篇读后感是发心的重要性,第二篇读后感是心念和理智的和谐。
对这个课题感兴趣的契机在于,发现想的很清楚的事情总是执行不下去,每次要做,心里都极为痛苦。而有些明明认为不对的事情却控制不住的想要。反复多次,渐渐意识到除了“理智”,感性的力量绝不可小觑,二者方向一致的时候做事情有如神助,灵感迸发,进度飞快,二者矛盾的时候内耗极大,事情难以推进或不能持久。他们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共生?如何协调和管理?这就是最初的思考。从鬼谷子到心学到佛学到道德经到一些奇奇怪怪的鸡汤,譬如“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渐渐理会得其中的关联。
脑海中反复出现几种“思想”突然交错迸现,似乎要被自己洗脑成唯心主义了,也突然间有些理解唯心主义。
1.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这句话描述的是王阳明的心学,好巧,他也是由理入心!也是出于“知行不一”的苦恼。
开始是因为阳明先生的传奇而对他的学说感兴趣,他恐怕是中国圣贤里最有个性的一位,书生出身,却官至兵部尚书,战无不胜。思想卓绝,延伸出影响明朝后期发展的东林党,江湖意气,喜好清啸。如此有趣的人,如何成就?如何思考?
2.撒切尔夫人所言,作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也算是传奇人物。偶然看到这句话,初时未注意,但随后却愈觉精妙。你所想的,无论怎么隐藏,只要和别人接触够多就终究会泄漏,即使不说也会为人所感知。同理,连锁反应真实不虚。
3.佛学。佛学的内容广博精深,但是目前为我所稍微消化的,主要是因果缘和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形识亦复如是。这个架构更加宏大,不仅讲究发心会影响物质世界的发展,甚至认为这世界原本就形成于人的心念,一念生,便有一念的因果。涉及多维世界观,到目前也没能完全理解,但甚感兴趣。
3.鬼谷子的思想过于艰涩此处并不援引。和以上不同,他剖析的更微观,甚至是在讲心念到心念这段路径的幽微变化,起初并不能理解,但有所经历,有所觉察,渐渐觉得讲的极好。譬如“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志则心散,心散则志衰。”我的理解是想做的事情不要太多,否则一件都搞不定。譬如“志意不实,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应对不猛。”确实目标不明确,心里发虚,遇到什么突发事件往往优柔寡断。以上情绪若未经此书点播,恐怕也就浑浑噩噩的流逝了,不会停下来剖析和关照。关照了,就好找到问题的本质,就好解决,甚至可以防患于未然。
4.还有个很好玩的星象学,通过星象师的分析,渐渐理会得星象并不能直接导致什么结果,他只是一个“缘”,有些星象让人念旧,有些让人总结,有些让人规划未来。有些酝酿秘密,有些曝光秘密。有些让你急躁,有些让你懒惰。而究竟你会不会这样急躁到争吵,懒惰到上班迟到,还看因是否具足,这就是考察你平日的习惯养成和自律的程度。
万法归一,殊途同归,有意思!
越来越信服,若无正见,必有灾殃。若受灾殃,溯果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