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和问题互相靠
我们经常有一种感觉,平时明明学了很多知识,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苦思冥想,试图从记忆里找知识来解决问题,可就是想不出来,没有任何思路。
但是,也有极少数人,学一个知识,就可以举一反三地解决很多问题。
实际上,之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想不起用什么知识,是因为知识和问题之间是脱节的,他们是被分别存储的。
比如你学习了马斯洛五层次需求的知识,你在学这个知识的时候,就没想过它可以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只是知道了一个概念,那么当你遇到团队管理问题的时候,自然也想不起来能用这个知识解决,
也就是说,你的问题很难把你脑中的知识调用出来。
这种现象,是造成我们所学的知识无法内化成能力的关键原因。
那么,如何让知识和问题链接起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轻易调用知识呢?
答案是:知识向问题靠,以及问题向知识靠。
先说知识向问题靠,就是说,每看到一个知识的时候,就去思考这个知识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比如,你学习了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就马上思考一下它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因为这个知识讲的是人类的需求,而我们跟任何人相处其实都需要知道对方的需求。所以你就会想到,它可以用来管理下属(分析他们的需求层次,并据此激励他们),也可以用来找另一半(分析你自己所处的需求层次,从而确定你需要什么样的人),还可以用来分析奢侈品为什么可以卖那么贵(买奢侈品,满足的不只是物质需求,还有被人尊重的需求等等)。
这就是知识向问题靠。
而问题向知识靠呢?
就是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抛弃第一反应,不要先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式来解决,而要去想有什么方法论模型可以用。
为什么不能按照第一反应的方式解决呢?
因为在我们碰到问题的时候,我们的下意识第一反应,是未经思考的,是在遵循我们过去的模式。
但如果我们处理所有问题都靠过去的模式,那么刚刚学习的新知识、新解决方案,要怎么才能掌握呢?
所以,试着抛开思维定式,用你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这样一来,你的知识就会被不断盘活,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具体怎么落地呢?分享我的做法。
当我看书或者学习课程看到一个很有用的理论或者模型,我会记下来,然后思考至少3个用该模型解决问题的场景,也一起记下来。
下次当我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我不会下意识反应,而是翻一下这个笔记,对照一下,哪些方法模型能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是笔记中没有的场景,这个问题是某个模型的新场景,我就补充进去。
长此以往,积累了很多知识和问题之间的链接,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2系统化训练
为什么说要系统化训练呢?一方面,不同的能力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
比如说,你要提升自己的演讲能力。
而演讲要做得好,首先需要结构化思维,你得表达清晰;
在此基础上,你需要会讲故事,能够打动听众,而讲故事也是一种能力。
再比如说,很多人说我表达不清晰,那我就去学表达,但表达其实本质上是大脑在说话,大多数人表达不清晰,并不是因为表达能力的问题,而是本身思维就不清晰,所以思维和表达得一起提升。
所以说,能力的训练是需要系统化的,因为它们本身相互关联。
另一方面,能力需要刻意练习,而刻意练习需要时间。
我在前面说到的结构化思维的例子,虽然已经帮你挑出那20%最关键的部分了,但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个系统提升。
比如,1个月的计划中:
先是每天练习讲三段式,
再是练习提炼主题,
然后是积累结构,基本上每天是不间断的。
这样的系统训练需要一段时间的,但很多时候我们的习惯,是高估几天的变化,而低估几个月的变化,所以很难坚持系统化训练。
用开车来打比方,你拿着一本开车指南然后背下来,里面的知识背得再熟,一点价值都没有;
你把指南里的知识落地,真正上车然后开起来,才是有价值的。
知识不能被内化成能力,就像守着一本开车指南却不会开车一样,除了浪费大脑内存之外,毫无意义。互联网时代,我们要记住一句话:
大脑不单是用来记忆的,更是用来思考的。
一个爱因斯坦小故事:
在1905年的一天,爱因斯坦院长照例召开“奥林匹亚”聚会,会上,他就与朋友们讨论起了时空的话题。爱因斯坦就提起了少年时代自己的一个幻想。
原来啊,在少年时代,爱因斯坦就对于光的物理现象非常感兴趣,因为光的速度非常快,一秒钟就能绕地球七圈多。
那个时候爱因斯坦就在想,如果要是乘着光去旅行的话,那会是什么样子呢?和朋友们经过一番辩论后,爱因斯坦突然意识到,时间与光速或许有一种难以琢磨的联系吧,不过在当时呢,一时间大家都没有讨论出一个结果,这件事就被爱因斯坦记在了心里。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爱因斯坦从专利局下班,坐公交车回家。搭乘的地点是瑞士伯尔尼钟楼的广场,伯尔尼钟楼是一个古老的建筑,它设计得非常有趣。
每到整点,钟楼顶上就会出现一个小小的机器人,他摇摇晃晃地走出来,然后就用锤子敲打头上的钟,报出时间,样子十分滑稽。
这个时候的爱因斯坦又想起了之前那个没有讨论出结果的关于时空的话题。他盯着眼前的钟楼,看着它的指针一点点转动,这个时候,一辆公交车开了过来,爱因斯坦就想,如果公交车用光速行驶,离开钟楼,钟楼的时间会怎么变化呢?
如果自己带着手表的话,手表上的指针又会怎么变化呢?这个时候啊,他想起了以前学过的与光相关的物理知识,忽然就想通了问题的答案。钟楼上的指针会停止,而手表上的指针则会照常转动!
诶,爱因斯坦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详细地讲讲。
要知道我们能看到东西,是因为有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比如,我们看到钟楼的指针在动,其实是指针反射了外界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如果这时,我们用光速离开钟楼,指针反射的光就追不上我们了。
那么就相当于,在我们的认知里,指针停在了前一秒,没有转动,而是停止了,对吗?
不过呢,如果这时我们手腕上戴着表,低头看时就会发现,手腕上的表还在正常转动,因为它跟我们的行动是同步的。你看,同样是两只表,由于空间和速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时间也不一样。所以,时间并非像流水一样,一直匀速流淌,它和空间、速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狭义相对论。
那么在想清楚了钟楼的指针为什么会停止这件事情以后啊,爱因斯坦就把同样的原理放大到了整个宇宙这个空间里去思考。随后的几个星期,爱因斯坦几乎把全部能用的时间都扑在了写论文上,也由此奠定了狭义相对论的基础。
那么,到底又是什么催生了爱因斯坦创造奇迹呢?
是爱因斯坦天才的大脑吗?
用爱因斯坦自己的话说:“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爱因斯坦自己解释,奇迹年是靠着勤奋催生出来的。
不过光有勤奋还远远不够。
你看,爱因斯坦从钟楼的表盘联想到了乘着光速旅行,再联想到了宇宙里的时间,这其实是一种卓越的知识迁移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的能力。是靠着这种能力,爱因斯坦才能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那么,在日常的学习中,如何才能拥有像爱因斯坦一样的知识迁移能力呢?
你可以通过尝试下面这三个步骤来掌握这种能力:
一、首先,要吃透“公式”“定理”这样一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
课本中的公式或定理都是科学家们通过千万次的实验,总结出的自然界的规律。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这个公式能解决哪个问题,然后,我们需要思考,这个公式或定理可以运用于哪些场景呢?请你至少列举出三个以上的场景。这样的类比思维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有的。
二、然后,当我们拿到一道习题时,首先就要分析,这道习题需要用到哪个或者是哪几个我们学过的公式,进而还可以想一想,这道题是想考我的哪个知识点呢?
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你就能把这道题背后的出题意图弄得很清楚了。
三、之后,可以准备一个小本,总结一下:这个公式可以用于解决哪几类问题?
左边是公式,右边是你用这个公式做过的习题、解决过的问题。
这样,每个公式的解题套路就一目了然了。
以后,当你再遇到更多的难题时,你只要在自己的大脑里面迅速找到对应的公式,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以上这三个步骤,是好多学霸通过上万次的解题所总结出来的。所以在这也希望,它们能帮助你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拥有知识迁移的思维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