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了,感觉教室里的学生被一股懈怠之气所笼罩。初一那充满光芒的眼睛开始变得模糊,内心昂扬的斗志趋于消散,意识开始麻木甚至平庸。我们从初一走到初二,见的多了,走的远了,很多事情变的不再新鲜,很多困难已经不再构成挑战。个子长高了,对自己的要求却变矮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要因为走得远,就忘记了来时路。不要因为看的多,就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我们已经了解了写作业的困难,熟悉了作业完成的节奏。写完作业之后,一身疲惫的状态,老师和家长都能理解。但是我们是否还记得,写作业只是学习中的一个练习环节,决定自己是否优秀的并不止是作业是否完成,那些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坚持不了几天的预习复习,更能决定你的学习质量。那些即便困乏疲倦也能让你始终保持优秀的好习惯,才是能陪伴你一生的本领。初二了,既然很多困难已经不是困难,那么现在开始要花时间查缺补漏,花心思去精益求精。给自己确定新的,更高的目标,重新激发你的学习热情。
老师们已经朝夕陪伴了一年有余,我们已经熟悉了他们的讲课风格。初中课堂的新鲜感,已经变成熟悉的味道。初一时,我们每节课都能够把手举得高高的,争取每一次回答的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机会的渴求逐渐转变为成人之美,既然老师每次只能提问一个学生,那我就别举手了,于是原本每节课都会高高举起的小手,固定成为那几位同学熟悉的手。每个人都回答过问题,但是各位同学是否思考过:你是因为得到回答的机会而快乐,是因为答案正确而快乐,还是因为感受到师生问答中思维碰撞的火花而快乐?如果是因为机会或者答案,那说明你还是学习上的门外汉。请继续认真的举手回答,体会一下师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玄妙精彩,那是另一个高度的世界。
一年之后的现在,我们对身边的同学已经很熟悉。我们知道谁的习惯好,谁的成绩佳。我们知道谁的家近,谁的橡皮有特点。好像,我们对身边人已经太熟悉,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几个新的朋友。十几年的教学经历,让我始终对同学交友有所警惕,我生怕学生交友不慎,误入歧途,让班级风气呈现崩塌式的损伤。很多经历过或者见到过的学生让我难以忘怀:办公室对着家长破口大骂的;母亲住院,跑到医院跟家长要钱,骑着摩托扬长而去的;楼梯跑闹,被担架抬走的;恶作剧,让人致残的;打群架,家长不管的。有个“难以教化”的学生,不上课,打架伤人,年级主任天天跟着教育,家长对孩子放下狠话“再也不管”。毕业后他习惯性的来到学校,被保安拦下,那个时候他才明白,原来除了上学时候的老师和为他操碎心的家长,没有任何人真心对他。同学各奔东西,他再也回不去原来的校园,曾经的班主任正在为自己的新学生费心,原来的老年级主任已经退休。这个学生曾经有一个班,但他整天在校园乱转,回教室睡觉。他想回这所学校,进不来。他想找自己的同学,不熟悉。老师们不再对他说教,这几年社会在他脸上扇了一个又一个的响亮巴掌。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如果你成绩好,身边高手如云,好好珍惜。如果你成绩不佳,很多“不良少年”正在对你抛出橄榄枝,到老师身边去,问问题、写作业、甚至是帮老师端杯茶、倒杯水,擦擦桌子。老师的阅历已经经过了时间和专业老师的考验,经过了无数学生和家长的质疑,老师教育你的方向是对的,方法是有的,对你的关怀是真心的。
有的同学初一已经打好了基础,初二考出了很好的成绩。有的同学初一没有打好基础,初二成绩不理想。几次大型考试,很多同学已经习惯了自己考试的成绩,以及自己在班级和年级的排名。从原来的不甘心到变得逐渐接受,到最后的不得不服,习惯了平庸。内心缺少了奋斗之心,泯然众人矣。不要让数字和排名把你左右。我问一个学生:“你来学校是干嘛的?”学生说:“学习。”我说:“你能不能深刻点?”学生说:“考试上高中。”在这个学生的眼睛里,他能看到的就是数不清楚的试题,他在书山题海中迷了路。其实,我们学习的是什么?是课本?是成绩?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问题,都是一把锁,那些让你愁眉不展的,把你的心锁住让你不敢交流的,把你的头压下让你抬不起头的,是一个个的问题。遇到难题,把大困难换成一个个的小问题,问自己问老师问家长问同学,所有的小问题解开,心里的锁就没了,成绩自然就好了。看得透,看得穿,才能学得好。
一年前我们的家长为了孩子进入这个学校,排长队报名,陪着孩子一轮一轮的考试,最终让孩子进入一个班级,欣喜若狂。不到一年,有的家长已经开始感叹上了年纪,累了。初二,部分家长就开始为孩子发了愁,感叹孩子没救了。班级群里的信息从开始的逐条阅读,到现在把手机交给孩子自己看。面对孩子的困惑,从细致的指导到让孩子自己看着办。很多家长,心里的那股气,松了。有一年,在办公室我听到一位母亲对着孩子的班主任哭诉,她一边哭一边说:“怎么说,孩子都不听。”如果说了,孩子就听,那教育就太简单了。家长教育孩子,更多依靠言传身教。要有计划,有记录,讲方法,讲原则,要旷日持久的坚持。那位班主任,几次跟家长说教育方法,家长都说:“老师,我文化水平低,你说的我也听不懂,孩子不听话你就打,反正在家他爸也打他,你放心打就行”。家长离开后,那位班主任半天不愿意说话。身为家长,不会也不学习,不能以身作责也不能坚持,怪孩子不听话,教老师打学生。你文化水平低,说不到孩子心里去,孩子就该打?想想给孩子排队时的辛苦,重新思考教育孩子的方法。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二了,我们所谓的习惯,是因为我们已经克服了初一时的一些基础困难,解决了很多初一问题。学生不要因为成绩不好,就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成长问题,就自暴自弃。既然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那以后我们就更要高标准严要求,让自己的内心重新燃起奋斗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