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人推荐知道了这一套关于教育改革的纪录片,据说很吸引。网上搜索之后惊喜发现还有一本配套的书《盗火者》,相比视频我更喜欢阅读。可惜亚马逊京东当当都已经下架了,白欢喜一场。于是移步腾讯两天看完了这十集的视频。
第一集是《重回人的语文》
里面有叶开,我很喜欢他们编的那一套《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那时候闲来想看看散文诗歌,于是找到了这几本,愉悦心情的一套好书。
视频里说到叶开的女儿可能阅读水平有些超前了,竟然在试卷上回答三国最聪明的人是谁的时候写了孔明和庞统,可是诸葛亮才是“标砖答案”,你知道“标砖答案”不?就是诸葛亮才是名人啊,写诸葛亮才对,写成猪哥亮是不对的,孔明是谁?庞统是谁?那就是“猪哥亮”,不可原谅,差评。这就引出了矛盾了,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育,教育下死板地追求标准答案,甚至这些“标砖答案”让作为文章原作者的人来答题也变得弱爆了,水平还比不上小学生,哼哼,所以只有“标砖答案”的制定者们才配让聪明的小学生和聪明的小学老师们仰视和追逐啊!你们这些作者,真是弱爆了。
除了“标砖答案”很厉害之外呢,教材编写也有很大问题。为什么呢?因为教材出版是一块很大的蛋糕啊,据说有好几百亿的规模呢。所以我们编写了很伟大的教材:我们伪造了一系列的名人故事来教小学生各种好品质,而且我们用很多好故事告诉小朋友们生活很辛苦哦,让你们这些衣食无忧的新世代好好了解一下社会的残酷,故事里的人都苦哈哈的,这才是正确的故事嘛。
既然我们的教育这么厉害了,教材也很完美了,那拍这个片子是几个意思?不就是你们提意见教材出版社懒得理你们么,不就是教材东拼西凑了一点么,你们想干啥?你们竟然说民国有很好的儿童语文教材,讲求自然的东西,曾经有一帮子所谓大家,陈寅恪之类的?来给小学生编教材,编出来关怀儿童的教材。呵呵。
如果说我们的教育不行,教材不好,那你们是怎么长大的?我们的教材用了几十年了,你们怎么没被毒死?你们还活着,而且随年龄渐渐进入了社会的中间阶层,这不挺好?
无言以对无言以对。弱弱地回复一句:就算吃毒没被毒死,但是不想让咱家小孩继续吃毒啊,这是家长的心情,您体谅体谅?所以咱编一个新的教材,让大家来用一下,您说怎么样?
破坏总是不那么讨人喜欢的,除非被破坏的太遭人厌。就算是这样,破坏者们同时也要是建设者,不然什么都没有总是让人心慌,所以同时也建设吧,如果不能一步到位,俺们就来一步步开始做,开始探索,总会找到适合的、可行的路的。
第二集是《呵护童年》
现在的教育,真是让人紧张。考试考试考试,分数分数分数,升学升学升学,一路升上去,不到尽头就一直考试分数升学,奋斗吧,小朋友们,少男少女们,gogogo!
活泼的小孩们,就算是个熊孩子吧,进入学习一两年之后,天天背着大书包,小脸也不笑了,沉默寡语的,这样的改造是好呢还是好呢还是好呢还是不好呢?虽然很嫌弃熊孩子,就算不是自家的娃儿,想想还是有一些心疼呢。你心疼不心疼?
第二集的视频里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华德福学校”的办学模式。
这是一种外来的教学模式,这是很贵的学校。它强调身体和心灵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以培养健康公民而不是社会精英为目标,如果不小心培养出来精英,它也不是刻意的,恨精英的人们你们不要因为这个就骂它。
给不同阶段的小孩不同的教育,多多开展户外教育,这些都是陈词滥调了吧?受过一点教育的人都知道这个,家长们也都知道,所以有些家长愿意花钱把孩子送进华德福。可是架不住更多的家长不愿意这么做,别以为家长们傻所以才不知道哦,人家可聪明了,你看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是能多考几分还是啥?有多做几套卷子划算?还是老师严厉一点好,家庭作业不多家长都不放心不放心不放心啊!
华德福是怎么做的呢?开展综合课,没有数学语文这些分科,一节文化课,什么都在里面了,至于学来做什么?你怎么不问问听故事有什么用?学了就是学了呗,听故事就是听故事呗。怎么学呢?户外走一走,这两个人就是绝对距离哦,规定了这个方向是正哦,你们了解了正负和绝对值了没有?了解啦。不了解也没关系,我们再玩会就了解了。
视频里提到华德福入学有一个“玫瑰典礼”,玫瑰花装扮的屋子(或者是人?),家长牵着自家小娃的小手,穿过玫瑰花做的门,走过地毯,将孩子的小手交托给老师。这个仪式怎么样?小孩子会不会觉得无聊?会不会太铺张浪费,一点都不勤俭节约?不管怎样,这个仪式至少意味着一个东西,一种叫做责任东西。从此以后,老师就要代家长好好教育小孩啦,可要好好对待呢。
华德福就算再好玩,孩子压力再小,可是孩子迟早不得面对各种压力?把孩子送进华德福有意思么?干嘛不让孩子多做几套卷子?华德福,老实交代,你是何居心?
就算华德福没啥居心,就是傻而已,可是把小孩送进去,也涨不了分数,也不能让小孩变的更能厮杀,也不能让小孩参加好多好多比赛、获得好多好多奖,完全不能让小孩更能厮杀啊,小孩以后活不下去你负责?你负责?你负责?偷偷告诉你,这可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哦,你不竞争过别人,就被别人踩脸了。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华德福的这种教育尝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就了解的来看,这并非一种“邪恶”的教育,最多最多只可能让人不那么成功吧,但是也可能让人的成长里更多一些色彩、一些愉快,让参与者愉快的教育,且不让旁观者觉得是安利或者真理教,那就不是坏的。可能它并不最好,并有缺陷,并可改进,但是它给出了一个新的出口,呈现了新的样式,那它不是邪恶的就必然是有价值的,作为百花中的一个,给它掌声吧。
第三集 天梯——寒门学子的出路
首先,我们是一个大国,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们几乎所有都可以算作“寒门”咯,于是我们是一个寒门大国。好开心,我是寒门大国里的寒门中的一个,会不会有特权有优势,至少不被人欺负啊?(⊙o⊙)…略略忧桑地想到,好像我只是寒门诶,真的不会被欺负吗?哼,我自强我独立,我不要被欺负。究竟我会不会被欺负呢?看人品好像比较靠谱。
老有人拿教育投入占GDP的百分比来说事,好啦好啦,2012年终于占到了4%了,感激吧,颤抖吧,我们终于达到了这个计划十年前就要达到的指标啦。
小声告诉你,欠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值的平均水平是4.1%呵。
视频里讲了一个故事,我好像没看清楚,但是不忍看第二遍。五个小孩溺水身亡了,这是农村里的空巢小孩,村里没有几个青壮年了,他们作为寒门,要外出务工,要赚钱要建房子,要过美好的生活,所以空巢小孩陷在水里了,五岁的幸运的小朋友奔跑着去找奶奶的之后,一个小时后终于有了大人来打捞,又有老人陆续到达,看五个小孩,像猪崽一样地排在地上,终于是五个都打捞到了。
这样的故事,和教育的关系在哪里?
我们讲教育,先有家庭教育,再有学校教育,可是这些人的家庭负担不起学校教育,并父母家长也因为生计而在他乡奋斗、留下空巢的小娃儿们与老人在家乡艰守,农村空巢儿童的教育落在哪里呢?
国家是在发展教育的。2000年后撤点并校了呀,2005年后就开始撤销代课老师了啊。撤点并校就是把学校太多,并起来并起来,方便管理?方便提高质量?撤销代课老师就是原来有一些没有教师资格的人在诲人不倦,可是你们没资格啊,所以就不能让你们毁人不倦咯。
可是原来为什么要有这些东西?因为穷啊,因为便宜咯。我原来在村小学读书,多便宜,走路就到,不用寄宿,不用去很远的镇小学,家庭负担小,可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小学变成了预制板厂,就只有去镇小学上学啦,或者用更多钱寄宿,或者每天花几个小时走一个来回来读书咯。这就是撤点并校的威力。
至于代课老师,视频里有一个例子,当地村小学靠哪些人办起来呢?从本地找一些学历比较低的人来干,因为实在没有老师,以前有的也都跑掉啦。可是这些人干了十几年之后,国家下通知,你们都要走人啦,不然就去考证,考不上就没办法,只好走人咯。这些人拿着比正规五分之一或者更少的工资,承担起了很多农村地区学校的教学任务,当初是因为便宜要用,现在是因为改革所以不用了,至于小学办不下去了?那就去镇乡小学读咯,难道你忘记了撤点并校?
与之相对的,视频里拿了衡水中学做例子。这是一个很有名的中学,不管其教学模式如何惹人争议,但它证明了自己是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对于很多学生家长,衡水中学是个好学校。
可是随着衡水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的发展,地区里更优秀的教师向此集中、各种其他资源向此集中,可是这一片地区的其他学校就遭了殃了,学生人数还是那么多,各种资源都集中滋养一个学校去了,其他学校怎么办?就像水资源原本就不那么丰富的地区,出现了一个巨无霸的水厂来供给水厂周边的这个小镇的时候,小镇的生活水平当然提高啦,可是周边就渐渐荒下去了,可能变成荒漠哦。小镇外也是有很多人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哦。小镇的规模再大,也只能容纳有限的人哦,而且还有其他地方的会因为小镇的好条件而移民。道理就是这样了。
说到底,就是教育资源不够分,资源不够,日子就比较紧吧了,可以理解。
可是寒门的劣势就加大了啊,九十年代以后,重点大学里寒门学子(农村来的)的比例越来越低,而且高考这一条向上的通路存在的地域性歧视,差别更大了啊。最简单最明白的就是招生名额,北京考生相比河北的考生,单位数量的考生占有的招生名额的差距可以达到几十倍,嚯嚯嚯嚯。可是人家住在这儿,人家爹妈好,怎么办?嫉妒也不太好,毕竟是人家的东西,人家家长挣来的条件,可是这样也客观上造成不公了对不对?道理就是这个道理咯。
可是怎么办?国家给个说法可以不?国家给点行动可以不?来点好消息?
接下来讲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少年,好像有点倔强,可有些不想读书了,因为好多家务活要干呢,你说为什么?因为穷啊,所以一定要做家务活。这是一个农村里的空巢少年,和奶奶一起住,想快快长大挣钱,当然是在周围挣钱,以后挣钱了可以看看奶奶。问他为什么不想读书了。他说当然是干活重要啊。就算他想继续读书,可是如果村小学不办了怎么办?难道他要走几个小时不安全的山路去读书?学杂费也是个问题呢,因为没钱交。就算学杂费免了,可是几个小时的路程呢,不安全不要紧,可是谁来做家务活呢?家里只有年迈的奶奶,小少年不做家务活,别人家也分不出劳动力来帮他。所以结论自然是:村小学不办了,也没办法继续读了。想读不想读,又有什么重要的。
用这个少年的一句话结尾。他说“我感觉我不该投胎在这个家庭,我受够了,实话跟你们说吧,我爸爸现在在牢里。”说完,少年泣不成声。可能不该叫他少年,看着只是个孩子的模样呢。
补:不公呵,生为农民是我家的错咯,家里穷是我的错咯,所以我有什么办法?我除了想一想,除了哭一哭,我有什么办法?继续活咯,去相信生活会更好咯。因为社会地位而分配资源,或者穷就得不到教育资源,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是我的错咯?不是不公咯?对不起,下辈子一定投胎在金马桶的家里。
第四集 《守望乡村》
这一集讲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李英强发起的立人乡村图书馆项目,一个是鲁班木工学校。喜欢读书,两个故事里却更喜欢鲁班木工学校的实践。
立人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已经被迫关闭了。不过他们的模式还是蛮令人感动的。不仅仅留些自己认为好的书在那里(对,不是随便什么书,至少得是您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读的那些书吧,除此之外的那些书给谁去看呢?乡村的学生也不是另一个星球上的人,对不?),不仅仅只捐书办所谓乡村图书馆,也留志愿者在那里。
志愿者留在那里干什么呢?书在那里,总要有人愿意看啊。就算现在没人看,留人在那里,做一些事情来让多一些人来看、来参与其中,这就是意义。李英强有一句话,大意是只要会阅读,什么都挡不住一个人的成长和提升。这可能就是“立人”所以创办的由来吧。所以“立人”不仅仅是一个图书馆,更是一种“教育模式”,嗯,尽管这个“教育模式”已经被政府叫停了。
做一个事情,总不能全部都是顺风顺水,总要遇到困难的,我的意思是,在过程中会遇到除政府外的其他阻碍和困难,所以立人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说服学校校长、拉援助这些就不说了,说一说那些和孩子们有关的困难。
第一条,立人怎么帮助孩子们呢?阅读,我们都知道。可是就像我们都知道努力就可以让生活比不努力更好一样,我们知道,但是又怎么样?努力就可以冲破一切阻碍了?喊着更好的阅读、阅读阅读、成长就会成厂长的口号(注明:这个口号是我现编的)就能把事情办好了吗?立人会办各种活动,比如立人让来阅读的孩子们写各种便条贴在图书馆那里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到图书馆里,诸如此类吧。具体可以找更多的资料来看。
第二条,孩子们喜欢你们组织的活动,喜欢在你这儿玩,可是他不喜欢看书,有什么办法呢?这是一个问题。立人毕竟是乡村图书馆,对这些不看书的孩子,既不能拒之门外,也不能让他们变得喜欢看书,至少很难,怎么办?还没有有效的办法,但是如果留在那儿,至少有希望,至少多了一种可能,是不是?
另一个例子是2003年创办的鲁班木工学校。考虑到当地的林业资源比较丰富且初中升高中难(当天我做过一个梦,小学里只有一半的人能够读初中,初中里90%以上的人不能上高中,嗯,只是梦),这些没有地方读书的人怎么办呢?所以鲁班木工学校开班啦。
这就是一个职业学校,跟蓝翔的区别可能就在于这是一个专门教木匠的职业学校吧。木工学校的校长说当地的家庭的平均年收入是8000元,而木工学校的毕业生的平均年收入能够达到4万元,所以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木工学校也是有用的。
我更喜欢的是木工学校的另一方面,除了他们自家人说的给木工学校学生带来的经济上的效益,我更为它的校训感动。
“诚实 勤劳 有爱心 不走捷径”
—— 鲁班木工学校校训
这个学校的管理比较“严格”,规矩比较多,据说有“226条军规”。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是,其中一个学生(这是一个少年)说自己以前抽烟,可是好几次被学校的教官发现之后,是受到什么处罚了还是怎么回事,他觉得很麻烦就不抽了。这个从抽烟到不抽烟的例子给我的印象比另一个毕业生工作之后又回乡自己创业的例子给我的感动更多,思考也更多。
曾经我们说过素质教育,所谓“德智体美劳”。笑笑而已。
但我在一个职业学校里看到了“素质教育”。视频里着重强调了,老师和学生都说,不只是教给学生木工的技能,也要教给学生木工的职业道德——要诚信,给别人做的活不要偷工减料等等。学校的管理也有诸多的规范在其中,在人的青少年时期这一关键期,在他们流落到社会上之前,他们接受到了在学校里可能并没有得到的充分的“素质教育”。我不好评说“鲁班学校”的“素质教育”的内容或者方式有多好或者有什么问题,但是看到有学校在强调这些东西,有学校真正教学生这些东西是有用的,不只是“你做好木工就可以了”、“你木工活好其他都不管你”、“你木工活好我们就给你开后门”,我真正地感动了。
素质教育,可以只是空话,可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素质观”,但是一些基本的东西,好的、关于做人的、善良的、有规矩的,这些东西,不管具体的内容上是否为所有人所赞同,被人说烂了的都懒得再说了的“真善”,有人真正还在教这些,我觉得、至少我觉得是美的。(言下之意并不是学校就把人教成了道德品质败坏的人啊,学校对于人的道德感、道德观的形成是很重要的,我只是这个意思。)
有两个成功的例子(在视频里,它们有一些困难,但是还在积极地作用着),可是面对“大势”——农村的衰败,它们也只是在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罢了。
相比二十年前,十年前,中国的农村绝对比以前更有钱了,生活水平也绝对更好了。虽然我们说农村教育如何如何,农村的资源、环境(教育环境,人文的大环境)如何如何落后于城市,可是比起以前,农村的经济境况是好多了啊。越来越多的新房盖起来了,越来越少有人穿不暖了,至少没有人再饿死了,越来越少的人在挨饿了。尽管如此,现在的乡村却更显衰败了。
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经济的发展啊、想要生活得更好的驱力啊,大人们都去打工了(当然不只是这一个简简单单的原因),现在的乡村的不同以往的景象,有好的,人们生活更好了,这很好,也有不好的,就像城市里会出现的“更豪华的家,却更少见的爸妈”类似的境况,农村是更大规模的这样的情况。这也是值得关注的。但是个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能有多少呢?
个人的能力有限,志愿者的能力有限,有爱的学校的能力有限,要达到更多的改善、更多的进展,还是只有官方能够组织更大规模的行动、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更有能力来解决问题。
一声叹,守望乡村,谁来守望呢?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