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含剧透,观看需谨慎。
基本上,《摆渡人》这本书可以划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叫“我送你归于无”,另一个部分叫“我们一起归于无”。
来解释一下“归于无”。
第一部分的“归于无”,对于崔斯坦来说,是送迪伦归于无烦恼,无未来,无寄托的一个空间,是送自己回归无名姓,无面貌,无期待的摆渡人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迪伦会被崔斯坦催眠,会因为倾慕而顺从地扮演“过客”的角色,直到自我意识在爱情中觉醒,于是在第二部分,频繁出现了“你改变了游戏规则”这样的话。
第二部分的“归于无”,由被爱恋冲昏头脑的15岁小女孩迪伦来主导,这个勇敢的小女孩一心想要和恋人重逢,在所有的不确定性里,近乎执拗的相信着“他是爱我的”。凭着这一股相信,想要和崔斯坦一起归于“实体”,对他们而言,不确定性是可能会一起灰飞烟灭,可能只有一个人回归了“实体”,可能还有其他谁都无法预料的事发生。
而对于我来说,这种“归于无”是年轻的生命过早的承受了生死的重量,当未来细碎而频繁的生活重量腐蚀而来时,这座超越生死,可谓感天动地的感情基石的结局。
所以这部小说空有“心灵治愈”“人性回归”之衔,实实在在是一部恐怖小说。
基于此,我在迪伦折返时对结局的预想是:迪伦死了,崔斯坦在无尽岁月里,渐渐学会了让往事都随风……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美好的越美好,悲剧的就越悲剧,写到这里,这部小说恐怖的意味愈发明显,我从里面读到了自己的懦弱,悲观和不相信,读到了自己在追求美好事物这条路上的瞻前顾后和惶恐不安。
我不但没有被治愈,反而被狠狠地打脸了。
可以见得美好的事物遍地都是,一颗敢于被治愈和救赎的心却不可多得。
这里还想说说崔斯坦的“不能持”,有人说冲动里自有一种快感,而远离则是一种操守,而崔斯坦在念起的时候显然抛弃了自己的操守,沉浸在了冲动的快感里。
无法责备。
爱情到底是什么呢?汤显祖在《牡丹亭》里写:情不知所起,一往而生,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那么崔斯坦和迪伦就是情之至了,而世人都觉得,情之至是可以被理解和包容的,然而我觉得爱情的浓度是一定的,分分钟就到情之至了,接下来怎么玩?为了不玷污这一段美好,似乎都只好携手赴死了。
不过说到底,这终是一家之言,就像苏东坡的那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