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期《心理访谈》,故事是这样的:妻子丢下年幼的女儿,离家追寻所谓的爱情,丈夫为了寻找妻子,不惜倾家荡产,带着女儿过着颠簸流离的日子,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女儿得不到妈妈的疼爱,也被一心寻找妈妈的爸爸所忽略,没有人陪伴,关心,常常一个人发呆。
也许这个小女孩还不懂,她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她只知道,要跟着爸爸不停地找妈妈。看着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我好心疼,真想跑上前,好好地呵护着她。想到她的父母,我心里充满了愤怒和鄙夷,恨不得当面痛斥、棒喝一番,把他们给敲醒了。
但我十分清楚,这只是反映了我情感的强烈程度,不反映我的立场。这背后一定有故事,有苦衷。真正助人,要按捺住,耐心倾听。
想必,大部分观众和我的心情一样。我们常常会入戏,容易受情绪驱使,随意指点别人的人生。
我看到,两位嘉宾老师和主持人的发问咄咄逼人,完全失去客观中立的态度,从道德和伦理方面,步步紧逼,质疑来访者,令来访者十分痛苦,不得不为自己辩解。
这部分我有点看不下去了。这是心理访谈节目,不是辩论讨伐会,这样口诛来访者,不但无益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激起来访者的阻抗。在真正咨询过程中,来访者的感受一定是被尊重和理解的,绝对不能被随意评判。
没有遭遇不幸的人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自以为高尚,就可以随意鞭挞身处困境的人,这不是助人,是秀。当然,如果出于节目迎合观众看点需要,刻意为之,那无话可说。
好在,后面有实在的。心理剧让这位父亲体会到女儿的感受,一时泪流满面。接着真正的心理专家出场,专家帮助这个男人看到,自己不理智的行为背后,源于想要弥补,对意外离世的母亲的挂念。
他自己承认,在母亲眼里,自己是没长大了孩子。他想念母亲为他做的一切,想要好好孝顺母亲,却再也没有机会了。他的遗憾成为心中未完成事件。
他对母亲的亲情移情到了妻子身上,这就是为什么,他带着孩子漂泊流离,倾家荡产也要去追寻妻子的原因。
在专家的引导下,这位父亲与逝去的母亲做了情感的告别和分离,哭出来了,喊出来了,被压抑的情感得到了宣泄。母亲的忠告也记在心里了,无论妻子回不回来,都好好照顾孩子。
节目结束了,生活还得继续。小女孩的妈妈没有出现,她的生命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无从得知,但是,如果她能像丈夫一样得到心理治疗,就不会不要自己的孩子,不会盲目追寻所谓的爱情。
当然,对小女孩的爸爸的心理治疗也远不止这一点,节目呈现的治疗只是一部分,真正完整的心理治疗,是人格的完善,这还需要不短的时间。
希望节目的播出,引发的不是一片片对当事人的指责声,而是看到问题形成背后的故事。
每个人都是带着过去的创伤在生活,他们如此离谱的行为可能都是在,努力修复过去的遗憾。男人在找内在的妈妈,女人在找内在的爸爸,孩子在找现实的爸爸妈妈。但是,若干年后,小女孩长大,带着童年被妈妈抛弃,被爸爸忽略的创伤,又会有怎样的命运呢?
每一个成人都从童年走过,童年的遭遇,包括从出生起的创伤,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有人穷其一生都在修复曾经的创伤,追寻心中的未完成情结,因此把生活搞得一团糟,不知不觉形成代际创伤,影响着一辈又一辈人的命运。
可能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藏着许多未完成情结,它或大或小,或真或假,我们要仔细留意,它到底是什么?用合适的方式去满足,去完成,不要被它蒙蔽了双眼,迷失方向,摧毁现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