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为什么”有一种穿透力,能让探询者顺利通过设想出的问题挖掘出难题的本质,那么“如果”就有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因为它允许我们不受任何限制或约束地去思考,激励我们去充分发挥想象力。
智能重组
那么这些漫无边际的推出性想法从何而来呢?我们要想提出新颖的想法,就需要把自己的想法和各种看似不能联系在一起的因素结合起来考虑。这就是爱因斯坦等常用的“组合思维”或“连接性探询”,这种将想法、影响因素和各种事物进行混搭的心理过程,是创造力和创新的根源。
默里在他的著作《借用创意》中说:创新的本质是我们在现有理念之外构建出新的理念。善于进行连接性思考的创新者往往会尝试将他们正在做的事情进行连接。迪士尼创建主题公园就是将游乐园和电影进行了智能重组。
人类大脑是一个连接各种探询的机器,它永不停歇。大脑往往把看似不相干的零碎事物重新整合在一起,并且不断提问:如果把这个与那个放在一起,那会怎么样?这样它就能持续不断地进行分类和整理。
聚集原料
如果我们把大脑看成一片枝繁叶茂的森林,一个神经元或神经细胞看成一棵树。在大脑中,有些树之间的距离会比另一些树之间的距离更加紧凑,树干之间也会产生联系。我们能具有某些创意是因为,树突已经与遥远的大树枝干取得了联系,这样我们就能将通常看似不相关的思想、零碎的知识和影响因素结合起来。
我们不必控制大脑去搜寻这些无意识产生的远程连接,但却能指导大脑进行搜寻,比如把目光聚焦在一个有待解决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上。
如果你有一棵好奇心,一直聚焦在一个具体问题上,且一直在做深度思考,进行情景分析,同时提问时采用不同视角,其中包括多个“为什么”类问题,那么这些都会变成你的大脑产生深刻见解和进行智能重组的“饲料”。
漫不经心
努力激发连接性探询之前,只有当我们处于分心状态或无意识状态时,才能产生更多连接性探询。因此,最好的方法可能是,带着问题散步或者带着它入眠。
作为一个探询者,花时间来探讨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不是立刻回答这些问题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能与一个问题“生活在一起”,思考它,然后远离它,允许它处于混沌状态,那么你就能给大脑一个机会,让其想出各种新鲜的见解和“如果”一类的可能性,从而实现突破。往往当你的注意力介于集中与不集中之间时,你的思考状态可能是最好的。
库兹韦尔阐述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当他致力于解决一个不曾碰到的难题时,在上床睡觉前,他就会花时间仔细地去想这个问题。在这期间,他会回顾与该难题相关的问题与挑战。随后,他进入梦乡,让自己在无意识中继续工作。
睡眠或放松可以让大脑与日常干扰分开,从而让我们转向对内心的探索。此时,我们的右半脑变得更加活跃,让我们进入更有效的思维连接阶段。
此外,散步与涂鸦也能产生有利于捕捉灵感所需的“漫不经心”状态。而左手涂鸦可能会刺激大脑的右半球。
故意想错
另一种激发灵感的方式是故意去“想错”。
能做到“想错”并不容易,因为当大脑处于有意识的状态时便会排斥一些完全开放的想法,也会阻止我们产生更广泛的连接性探询。大脑往往通过沿着熟悉的神经路线反复做同样的事情来努力解决难题。
通过故意“想错”产生的“错误想法”会迫使你的大脑脱离一些可预测的轨道,从而产生似乎没有意义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往往会把那些没有关联的事物混合匹配起来。
LittleMissMatched 就是个成功的想错例子,这家公司卖不配对的袜子。这种乱搭的彩色袜子很受年轻的女孩子喜欢。
我们可以用“如果”这类问题来改变过去,展望未来,想出更多未来的可能性。
以上为我读《绝佳提问》的一篇笔记,下一篇分享:”创新三部曲之“怎样”